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汉传佛教1——清史札记之三十八

(2020-02-24 07:58:24)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汉传佛教

概述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汉传佛教1

——清史札记之三十八

我楚狂人

今天佛学界通常称佛教有三支,一曰汉传佛教,二曰藏传佛教,三曰南传佛教。日本、高丽的佛教属于汉传佛教的分支,而越南佛教原来完全是汉传佛教的范畴,现在听朋友说渐入南传佛教的范畴,不知是不是这样?

藏传佛教主要影响地在青藏、蒙古一线,经过元清两代的推崇,在整个北中国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北京、承德等满清统治心脏地带,至今还有浓重的藏传佛教的影响。而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教的路子,似乎更“原教旨”化,我们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见到的就是这种佛教,泰国大王宫和柬埔寨就是很典型的南传佛教的文化呈现。

汉传佛教在中土很有民众基础。汉传佛教自东汉明第十代初进中原,到南北朝鸠摩罗什译经,开始推广;支道林、竺道生等引发汉化改造。到唐代禅宗的正是产生,完成了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融合,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宗教之一,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在之前已经专门撰文说了藏传佛教在清代的历史地位。清王朝选择藏传佛教,与元王朝选择藏传佛教,原因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政治选择,都是为了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这样的环境下,汉民族本土宗教道教受到的打压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汉传佛教呢?

我认为,总体来说,整个清代,汉传佛教是在走下坡路的。许多中外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即清代佛教在衰落。认为清代汉传佛教没有学问高深的大德,没有传世的著作,信众减少等等。日本学者冢本善隆认为,19世纪中叶,佛教似乎已经到了它进入中国后的最衰落时期。民间社会中有佛教的容身之地,是因为僧人可以充当做佛事仪式的主角。知识阶层中有佛教的一块领地,是因为它可以写在诗文里,在俗务之余聊寄情怀,只是为了表示高雅脱俗。正经的四书八股文与文献考据之学依然是文人士大夫安身立命的本事和维持身分的学问,仕途经济、声名荣誉都得从这里来。严其禁约,毋使滋蔓这句话,清代同明代一样把它写进典制里,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反映了清代佛教在社会上愈趋愈下的状况。道端良秀在其著作中也写道:尽管在康熙时代佛教僧尼仍有11.8万余名,但真正仍怀有大乘佛教精神的(按:即指汉传佛教),真是微乎其微。环顾有清一代,僧众中能对佛教义学加以融通疏释而成一家之言者,可谓绝无其人。不要说道安、玄奘、罗什、智顗、法藏之流不复再见,即令要找一个学力能与明末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人相比肩的,也无处可寻。而居士界里,也不过只有乾隆时的彭绍升较够水平而已。当时的一般佛教寺院,成为社会上无依靠者谋生之处,也成为社会上犯罪者之避难所。佛教似乎已经失去了它的原始精神所在。

这些都是现象。那么原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挤占了汉传佛教的生存空间。

二是外来宗教的强势进入,挤占了汉传佛教的生存空间。

三是太平天国的“灭佛”行动,正在汉传佛教的活动中心,无异于是一场灭顶之灾。

四是张之洞等人倡导的“庙产兴学”,直接挤占了佛寺的资源。

清代汉传佛教的衰落之势是毋庸讳言的,于是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也在寻找自救之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民初的净土宗大宗师印光法师的实践。这个问题我们下文还会专门说。

下面我们逐一说这些问题。

清代汉传佛教1——清史札记之三十八

清代汉传佛教1——清史札记之三十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