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戊戌维新22谭嗣同1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戊戌维新谭嗣同叛逆少年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戊戌维新22
——清史札记之三十五
我楚狂人
七、戊戌维新的相关人物15
3.谭嗣同1
谭嗣同是整个维新运动中最动人心魄的慷慨悲歌之士,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不如说他更是一个侠士,一个行走在末世红尘中的豪侠。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曾经歌颂了“中国的脊梁”,他这样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先生在写到“舍身求法”时,心底里一定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谭嗣同。我把谭嗣同更是看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把谭嗣同仅仅视为一个维新派人物,实在是太局限了他的思想。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传奇少年
1865年(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虽然是贵胄子弟,但是自幼失母倍觉孤独。
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因自幼体弱,便从师习武,自此剑不离身。后人评价其‘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谭嗣同和荆门豪侠大刀王五、中华第一保镖杜心武都是莫逆之交,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曾把心爱的“凤矩”宝剑赠给王五留作纪念,王五曾劝说谭嗣同留下英雄身,以图东山再起,但没有成功;而杜心武则因谭嗣同的死去刺杀慈禧太后,失败后流亡日本。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早年开始,谭嗣同就是一个叛逆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