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洋务运动民族工业 |
关于洋务派15
——清史札记之三十四
我楚狂人
五、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民族工业
我在整理苏州的地方掌故的时候,见到了洋务派首脑人物张之洞,为了抢占城南青旸地租界地的经济高地,创办旧日苏州规模最大的现代工厂苏纶纱厂,具体操作者是状元陆润庠。由来因为官办企业与生俱来的弊病,民国年间被迫从官办转为民办,由严氏接办,成为旧日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业。
洋务运动直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兴起。下面我从苏纶纱厂这一视角,审视这一现象:
苏纶纱厂,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更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造福苏州百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移用清政府向苏州等五府商民借银54.76万两(原拟用作中日甲午战争军费),成立苏州商务局办苏经苏纶股份有限公司,由丁忧在籍的国子监祭酒苏州状元陆润庠为公司总董进行筹建。选择盘门外官荒地营建厂房,于二十三年(1897)七月投产,有工人2200名,年产粗纱约1.4万件。苏纶纱厂的建成并投产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重大事件。
陆润庠(1841-1915),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总办苏州商务。后官至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宫中,为溥仪的师傅。
民国14年(1925年),民族资本家严庆祥获悉苏州苏纶纱厂连年亏损,欲出租的信息后,就建议父亲严裕棠筹建洽记公司,以年租银5万两租进苏纶纱厂,实行“以铁业(按:鉄业,是指机械制造业,当时称为“铁工厂”)为本,以棉业为辅”的铁棉联营决策。民国16年(1927年),他购进苏纶纱厂,进一步推行“棉铁联营”。后严庆祥兼任苏纶、仁德、大隆、民丰、通成、豫丰等6家厂总经理。还先后创建中国实业社、裕苏银行、老万盛酱园、昆山振苏砖瓦厂等产业。苏纶纱厂的实际管理人是严庆祥的三弟严庆祺,抗战胜利后严庆祺担任厂长,直至公私合营。
很长一个时段,苏州纶纱厂一直是苏州规模最大的现代企业,1930年就达到3200多名工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职工人达9000余人,退休工人超9000余人,苏纶纱厂自1897年开设到1990年代转制息业,在苏州存活了整整一百年。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苏纶纱厂都是苏州的利税大户,可以讲苏纶纱厂造福苏州全城。
说起苏纶纱厂,不能不说到经营者严氏家族。严家发祥于吴县东山镇,后开枝散叶,渐渐从东山到木渎到苏州到上海,俨然巨族。严家的政坛明星就是曾担任台湾“副总统”的国民党要员严家淦。严家是民族工业的引领者之一,其领军人物就是严裕棠严庆祥父子。
严裕棠(1880~1958年)号光藻。原籍江苏吴县,沪西严家宅人。按照严家的辈分,严裕棠应该是与严家淦同辈的“家”字辈,裕棠是他的字,不知名叫“家某”。19岁进英商老公茂洋行当学徒,继任洋行主皮文斯私人助理,后进公兴铁厂当跑街、副经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杨树浦太和街与人合办小作坊,取名大隆铁工厂,从事纺织机器修理。光绪三十二年独营大隆,并承制上海英商等自来水厂水管闸门“凡而”(按:即轴承),仿制农业机械。民国元年~3年(1912~1914年)改以修配纺织机件为主,代制美商恒丰洋行纺织机、面粉机的传动装置,迁厂于平凉路。民国37年,严裕棠迁居香港,嗣后侨居巴西。1958年9月在台湾定居,10月18日病逝于台北。
严裕棠有四子,长子严庆祥、次子严庆瑞、三子严庆祺、四子严庆龄。
严氏家族实际操作者为长子严庆祥。
严庆祥(1899~1988),7岁入私塾,11岁读完“四书五经”,12岁考入澄衷中学。民国5年(1916年),17岁时,因父严裕棠出差武汉两个月,临时代管厂务。他针对厂里诸种积弊,按生产程序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其父回厂后,看到厂制一新,就让他辍学,正式主持厂务。他坚持业余进修,并拜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端纳及恒丰洋行工程师法兰克林为师,学习机械制造技术。民国9年,担任大隆厂厂长。当时浙江地区连年干旱,急需小型抽水机。他立即把工厂由纺织机械修配转向农机制造,仿照美商慎昌洋行的国际牌发动机,制造适合中国农用的两匹半马力柴油发动机、抽水机、碾米机、磨粉机和小型拖拉机,深受用户欢迎
民国11年,东渡日本考察。回国后,他把生产由农机转向纺织机器,吸取日本丰田布机和英美布机优点加以改进,制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布机、清花机、大小型打包机等。民国14年,当获悉苏州苏纶纱厂连年亏损,欲出租的信息后,就建议父亲筹建洽记公司,以年租银5万两租进苏纶纱厂,实行“以铁业为本,以棉业为辅”的铁棉联营决策。民国16年,他购进苏纶纱厂,进一步推行“棉铁联营”。民国23年,他又接办常州民丰纱厂,兼任苏纶、仁德、大隆、民丰、通成、豫丰等6家厂总经理。还先后创建中国实业社、裕苏银行、老万盛酱园、昆山振苏砖瓦厂等产业。
严氏家族的苏纶厂给苏州留下了裕棠桥、裕斋、鹤园、苏纶学校等等遗爱,恩泽后人。
洋务运动催生的民族工业,以状元张謇和他经营的南通最有代表性。这些,留待下文说张謇的时候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