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标志性事件甲午海战 |
关于洋务派7
——清史札记之三十四
我楚狂人
二、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事件5
甲午海战指1894年9月17日中国和日本发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的一次海战,该次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后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退守威海卫基地。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一场激烈的海战。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于战后解除征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再度被海军征用为医院船。1927年夏在大阪尻无川被拆解、“赤城”战后于1911年退役除籍,1912年被出售改造为赤城丸商船,1945年遇台风沉没,随后被打捞出水。1946年1月在备讃濑户触雷沉没。再度被打捞使用直到1953年因过于老旧在大阪被拆解),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由于北洋舰队嗣后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黄海海战战败后,北洋舰队残部退入刘公岛,结果被日军全部击沉,统帅丁汝昌服毒自尽。
关于甲午海战的败因众说纷纭,一说,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导致海军装备年久失修,不堪激战。一说,是海军兵将军事素养差,战力不足。一说,是李鸿章避战保存实力,导致被动。一说,是主和派掣肘,导致舰队退入死地。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的问题,根子在于政治体制落后,导致处置失当。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洋务派的道路根本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