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人口2明清之际的人口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人口明清之际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的人口2
——清史札记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一、明代人口激增及清初人口锐减
前文已经说过,明朝之前,中国的人口极限是6000万。这是为什么?按照现代学者的说法,那就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土,极限只能养活6000万人口。“养活”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人口承载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当然是综合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粮食。明朝之前。中国的粮食作物比较单一,也就是古籍常说的“五谷”。所谓“五谷”, 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简言之,“五谷”就是水稻、小麦、大麦、黄米、大豆、粟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小麦。这些作物在中国古代亩产都不高,所以可以提供的粮食并不足以养活超过6000万的人口。何况还有时不时发生的旱涝灾害。
那么为什么明朝就能突破这个极限呢?原因当然也是综合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作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开始被欧洲殖民者劫掠,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开始在全世界传播,最终通过南洋商人的“偷渡”进入中国并迅速扩散。
以玉米为例,1531年出现在广西,到明朝灭亡已经推进到黄淮流域。清朝继承这一基础,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除玉米外,同时期土豆、红薯、木薯等作物也纷纷落户中国,这类外来作物的共同特点是适应性强且高产,特别是水土贫瘠的山地,使得可利用土地大量增加,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明代大学者、引领学习西方科技的先驱徐光启有《甘薯疏序》可以证实这一史实。这个“甘薯”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红薯”,既是可以让人类充饥,又可以作饲料生产肉食的高产作物。《甘薯疏序》说出了甘薯生产的重大意义。原文如下: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坐是,两者弗获相通焉。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菑畲,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藷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载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新型高产粮食作物引进,这是明朝人口突破极限的最主要的原因。明朝后期人口峰值达到2亿。
但是,不幸的是,明朝末年遭遇“小冰河时期”,连续多年的大灾荒。大灾荒引爆了所有的社会矛盾,于是规模空前的动乱席卷全国,拖垮了国家经济。于是满清乘机崛起辽东。明王朝内外交困,走向末路。空前的大灾荒引发了空前的战乱,人口急剧减少。至清顺治年间,全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2亿减少到6000万,有人说是5000万。总之,二十年左右,中国人口降低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惨烈!
这就是明清之际的中国人口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