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与藏传佛教6道教式微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藏传佛教道教式微 |
清王朝与藏传佛教6
——清史札记之二十七
我楚狂人
三、元清两朝道教衰败的深层原因
与远清两代藏传佛教得到尊崇的同时,汉族本土的道教处于低潮,其衰败之势是很明显的。
说起来,道教真正的繁荣时期也就是唐代,道教的理论体系,道教的仪轨都是在唐代得到完善。在宋代,道教似乎得到尊崇,设立“提举”官管理道观,实际上则是加强了管理。国家对庵观寺院的“敕建”制度也就是宋代开始的。我把这个称之为“认证”。而明代的敕建制度更加严格,也就是国家对庵观寺院的管理更加严格。
我多次说过,元初开始道教式微是自己作死作出来的。我曾经这样说:
但是,显然全真道错误估计了自己在蒙古贵族心目中的地位,愚蠢地与藏传佛教争宠,用乌有的《化胡经》来与藏传佛教争地位。实际上蒙古贵族早就选择了更适合少数民族政权的藏传佛教,全真教又遇上了强劲的对手藏传佛教的天才领袖八思巴,遭遇惨败。结果是道教地位大降,大量道藏被毁,不少道教经典,特别是唐代道教研究的精髓毁于一旦,道教从此在理论建设上逊色于佛教,这不能不说这是全真道干的最大的蠢事。(见拙作《剖析“全真道现象”》)
其实在明代,名义上尊崇道教,实际上并非如此。明王朝对宗教的管制一向是非常严格的。何况,明王朝并不排斥佛教,如诸王就都有和尚作为辅导师傅,其中最著名的辅佐燕王朱棣“靖难”成功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可以这样说,在明朝的政坛上,道教从来就不是一家独大。更何况道教在元初《化胡经》之辨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在明朝根本没有恢复元气。确实的,朱元璋、朱棣父子一直在寻找张三丰,似乎很崇拜。但是为什么张三丰始终避而不见?毕竟不是好的合作者。在明代,道教的颓势未见改善。
进入清朝,道教式微之势依旧。
那么,在清代与藏传佛教得到尊崇相对应的是道教的式微,其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是因为清廷的民族政策有关,毕竟道教是汉民族的宗教。
这就是有清一代,道教始终势弱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