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与藏传佛教5宗喀巴
(2019-06-04 06:53:33)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藏传佛教宗喀巴 |
清王朝与藏传佛教5
——清史札记之二十七
我楚狂人
二、藏传佛教的特殊性2
同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清廷对藏传佛教尊崇是与蒙元一脉相承。
我去雍和宫,看到了宗喀巴的造像,处于最尊崇的位置。
宗喀巴(1357年~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佛教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大师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铜质鎏金制成。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圆寂时,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主杰合称为“师徒三尊”。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由于诞生于“宗喀”,为示尊重,人们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25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父亲是蒙古族,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达鲁花赤daruqaci蒙古语“长官、长”之意,鲁崩格 ),母亲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
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时代,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质方面均有颓败之势、在政治上的争斗成了佛教上层势力的主导,这样直接导致了各教到这些现象后,极为痛心,于是他决心对宗教进行改革。宗喀巴在他38岁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他区别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决心继承和尊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僧俗的热情欢迎。
宗喀巴大师刻苦学习,经过长期的苦学精修,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其重要论著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无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结,也是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基础。“格鲁”意为“善规”。因为宗喀巴大师戴黄色桃形僧帽,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1416年,其弟子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1418年—1419年,其弟子绛钦却杰利用从明朝带回的大批赏赐物修建了色拉寺。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的中心寺院。格鲁派的地位在宗喀巴时代空前提升。
可以这样说,尊崇藏传佛教,就是加强满族与蒙藏各组的政治联系,这实际上就是满清政权的基础力量。其实我们通过外八庙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在这个“政治协商会议”中,汉民族是没有代表的。
三、元清两朝道教衰败的深层原因
与远清两代藏传佛教得到尊崇的同时,汉族本土的道教处于低潮,其衰败之势是很明显的。
说起来,道教真正的繁荣时期也就是唐代,道教的理论体系,道教的仪轨都是在唐代得到完善。在宋代,道教似乎得到尊崇,设立“提举”官管理道观,实际上则是加强了管理。国家对庵观寺院的“敕建”制度也就是宋代开始的。我把这个称之为“认证”。而明代的敕建制度更加严格,也就是国家对庵观寺院的管理更加严格。
我多次说过,元初开始道教式微是自己作死作出来的。我曾经这样说:
但是,显然全真道错误估计了自己在蒙古贵族心目中的地位,愚蠢地与藏传佛教争宠,用乌有的《化胡经》来与藏传佛教争地位。实际上蒙古贵族早就选择了更适合少数民族政权的藏传佛教,全真教又遇上了强劲的对手藏传佛教的天才领袖八思巴,遭遇惨败。结果是道教地位大降,大量道藏被毁,不少道教经典,特别是唐代道教研究的精髓毁于一旦,道教从此在理论建设上逊色于佛教,这不能不说这是全真道干的最大的蠢事。(见拙作《剖析“全真道现象”》)
其实在明代,名义上尊崇道教,实际上并非如此。明王朝对宗教的管制一向是非常严格的。何况,明王朝并不排斥佛教,如诸王就都有和尚作为辅导师傅,其中最著名的辅佐燕王朱棣“靖难”成功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可以这样说,在明朝的政坛上,道教从来就不是一家独大。更何况道教在元初《化胡经》之辨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在明朝根本没有恢复元气。确实的,朱元璋、朱棣父子一直在寻找张三丰,似乎很崇拜。但是为什么张三丰始终避而不见?毕竟不是好的合作者。在明代,道教的颓势未见改善。
进入清朝,道教式微之势依旧。
那么,在清代与藏传佛教得到尊崇相对应的是道教的式微,其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是因为清廷的民族政策有关,毕竟道教是汉民族的宗教。
这就是有清一代,道教始终势弱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