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康熙乾隆下江南背景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4
——清史札记之二十六
我楚狂人
二、背景
康熙、乾隆下江南,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呢?
首先,为了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
康熙首次下江南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康熙平三藩之后的第三年,也是康熙收复台湾的当年。三藩和台湾既定,清王朝可以算是真正统一全国了。这样,发展经济就成了首要事务。要发展经济,江南就是赋税最重要的产出地,不处理好江南事务,就解决不了全国的经济问题。所以就出现了皇帝亲自下江南的破例的事情。所以,下江南首要任务还是要解决经济问题。
其次,为了解决河工问题。
这是与经济问题相关联的问题。自明末李自成决黄河水灌开封以来整个江淮地区成为泽国,严重影响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严重影响了大运河漕运。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全国既定,百废待兴,治理黄河就成了解决经济困境的抓手了。八年平三藩,加上台湾战事,康熙的国库基本上已经搬空。康熙太穷了。而由于全国政治环境越来越安定,也让康熙有了彻底治理黄河的外部条件。
明清时期的河工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明永乐九年(1411年)遣尚书主持治河,后有时派遣侍郎、都御史。明成化七年(1471年)设河道总督(简称河督、总河),驻扎山东省济宁市,首任总河为工部侍郎王恕。正德四年(1509年)规定以都御史充任。嘉靖十三年(1534年),以都御史加工部尚书或侍郎职衔,隆庆四年(1570年)加提督军务,万历五年(1577年)改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八年(1580年)废。万历三十年(1602年),朝廷将河、漕再次分职,此后直至明亡再未复合。
清置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治所在山东济宁,首任河督杨方兴。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河衙门由山东济宁迁至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江南河道总督全称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简称南河河道总督、南河总督,是清代设在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的高级官员,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1677年(康熙十六年),著名能员靳辅出任总河,历任河督中,政绩比较显著的有张鹏翮、徐端、黎世序等。清康熙下江南,治河是核心内容。
再次,平定三藩和台湾之后,清廷就有了缓和江南民族关系的条件。
多尔衮时代,江南的民族对抗是最激烈的,“剃发令”更是激化了矛盾。此后的文字狱和江南三大案,延续了这种对抗。现在应该要缓解矛盾了。而乾隆时代,这就成了最主要的任务了。这就是我前文所说的“笼络人心”的原因。
所有这些,就是下江南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