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康熙乾隆下江南概况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3
——清史札记之二十六
我楚狂人
一、概况3
2.乾隆下江南
乾隆对其祖康熙亦步亦趋,也曾六下江南。大致时间如下:
第一次:乾隆十六年 (1751) 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二十二年 (1757)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二十七年 (1762) 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三十年 (1765) 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四十九年 (1784) 乾隆74岁
前后延续时间三十多年。
而且,他每次多是正月是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农历四月份回京。乾隆南下的足迹更远,不但学其祖祭拜明孝陵,还一直到浙江绍兴祭拜大禹陵。这样,文化的认同感也就更强了。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与康熙基本一样,无非是治理水患,笼络人心,网罗人才。
其一,治理水患。只不过黄淮地区的水患基本上已经解决,这时是继续向南,乾隆帝多次视察钱塘江水患,修建了钱塘江江堤。
其二,笼络人心。乾隆不但祭拜明孝陵,更是祭拜了大禹陵。强调了文化的认同感。而且他在苏州,与退休大臣诗坛领袖沈德潜作诗文交,在海宁造访退休重臣陈世倌。制造了君臣其乐融融的氛围。
其三,网罗人才。这一路,他召见名士,亲自命题,不考八股而重实务。破格使用。
当然,由于乾隆的环境比康熙更优越,游山玩水也就成了重要的内容。我们今天在颐和园、避暑山庄都可以看到乾隆下江南的“成果”,那就是江南园林的复制品。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带画师.绘南京詹园、无锡寄畅园、海宁安澜园、苏州狮子林等实景,在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中仿建.还有杭州的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都是实景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