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5靳辅

(2019-05-24 07:18:18)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康熙乾隆下江南

靳辅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5

——清史札记之二十六

我楚狂人

三、有关的人与事1

康熙乾隆下江南,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于乾隆四十七年(1784年),正好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中,与治河,与下江南有着重要关系的人和事很是不少,这里简单说一些。

1.靳辅治河1

靳辅(1633—16921226日),紫垣,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代第一位河督,水利工程专家。从某种意义来说,康熙开头几次下江南,就是来鉴定靳辅的治河效果的。

靳辅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参与平定三藩。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河道总督。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治河第一功臣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诬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被免职。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逝世,赐祭葬,谥文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允江南士民所请,在黄河岸边为其建祠。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追赠太子太保,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雍正五年(1727年),复加工部尚书,入祀贤良祠。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辅从安徽巡抚任上被提升为河道总督,官衔全称为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年他已四十五岁,从此到六十岁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靳辅出任河道总督之日,正是黄河、淮河泛滥极坏之时。黄河、淮河、运河都存在严重问题,许多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康熙帝选择靳辅作为河道总督走马上任了。

靳辅他上任伊始,有个八疏同日上之的佳话,表现新任河道总督靳辅胸有成竹,雷厉风行的作风。是在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677817日)。靳辅是年三月得到任命,四月六日到宿迁上任(当时河道总督驻地在山东济宁),他立即就开始了视察河道,历时两个月。一天之内连上八疏,这就是他亲自调查河道并认真进行研究的结果。他在给康熙帝的奏疏中说:毋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

靳辅从这次实际调查和访问中,确定了他治河的总方针,即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他主张必须有个全局观念,从整体上采取措施,把河道、运道合起来共同治理。因为追本溯源,盖运道之阻塞,率由于河道之变迁。尤其强调治理黄河的重要性实际关系数省的安危,不能如过去只注意解决漕运的问题,而放纵黄河任意冲刷,如果还是那样,运道也不能保证畅通。他抱定目标是使已淹之田可耕,见在之地可保,运道可通,额课可复。在治法上,不全盘否定前人的经验,措施也不千篇一律有必当师古者,有必当酌今者;有须分别先后者,有须一时并举者,总之,因势利导,随时制宜  。后来事实证明,他主要用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束水攻沙方法,而如寓浚于筑等方法皆属创新。在他的总方针下,把具体措施分为八个问题,每题一疏,所以就成了八疏。

靳辅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以后督集人夫,对这段运河进行挑浚,一年之内完工。又堵塞清水潭、大潭湾决口六及翟家坝至武家墩一带决口。对清口也进行了深浚。康熙十七年(1678年)为筑江都漕堤,塞清水潭决口,第二年竣工。受到康熙帝的表彰,奏请新挑河名为永安河,新河堤名为永安堤

改变运口是靳辅治河的一项重要内容。靳辅任河督以后,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月至四月间,从新庄闸西南开新河至太平坝,又从文华寺永济河头开新河经七里闸,转而西南,亦至太平坝,皆至烂泥浅,移运口于烂泥浅之上。这个运口距黄、淮交会之处仅十里,从此再无淤淀之患,即使重运过淮,扬帆直上,也如履平地 

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起,靳辅就开始报告湖河决口尽行闭合 ,治河工程逐渐取得进展。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限期已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靳辅上疏说:臣前请大修黄河,限三年水归故道。今限满而水犹未归,一应大工细册,尚未清造,请下部议处。康熙帝当即下令给靳辅革职处分,但仍命他戴罪督修 。这年七月黄河大涨,皂河淤淀,不能通舟。很多人主张仍由骆马湖,而靳辅坚持不可,亲自督工挑掘一丈多远,黄落清出,仍刷成河。随后又挑出张庄运口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5靳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