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鹞子”——旧日童趣之十二

标签:
文化旧日童趣风筝鹞子 |
分类: 往事如烟 |
放“鹞子”
——旧日童趣之十二
我楚狂人
自迁居石湖边,每天在湖边走一走,很是惬意。春天里,常常见到一些青年男女在湖边的大草坪上放风筝,放飞着今天的年轻人少有的浪漫。于是就想起了我们儿时放风筝。
我们的同龄人,或许还记得我们带着红领巾时的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那是一部中法合拍的影片,片名就叫做《风筝》。那是一只绘有孙悟空的风筝,漂洋过海,漫游中法两国,带来了充满童趣的浪漫故事。这里面我们第一次听到外国小孩用怪怪的腔调呼唤“孙悟空先生”。于是,风筝热在全国的孩子中升温了。
苏州人把风筝叫做“鹞子”,很形象。我们那个时候,风筝大多是自制的。一来,我们那时没有多少零花钱,舍不得花钱买风筝;二来,做风筝的过程有很多乐趣。风筝的骨架是竹篾,不需竹青,竹黄就可以。那时竹制品用的多,随便找一个丢弃的竹篓子,就能拆下好多竹篾。我们的手艺差,只能做最简单的风筝,我们叫做“豆腐干鹞子”,简简单单一个四方的骨架,下方带一个尖角,糊上轻薄的棉巾纸,尖角处装上长尾巴,就可以了。然后就是装线,这是个技术活,重心要准,否则是飞不起来的。当然可以通过试飞来调整,一只风筝制作完成,要经过多次调整。
风筝终于完成,见到自己的风筝高高地融入蓝天白云中,那份成功的喜悦难以言表。人们总是向往能飞,所以看见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了,觉得自己也在飞。
春天里,蛰伏了一冬的心情随着风筝放飞。各色各样的风筝,似乎是蓝天里开放了百花,美极了。
民间有高手,常见到人家制作的一节节都会扭动的长长的“蜈蚣鹞子”、色彩绚烂的“蝴蝶鹞子”、“凤凰鹞子”。我们自制的“豆腐干鹞子”不免觉得寒碜,但是那是我们自制的,还是有一份自豪感的。
长大了,听说山东潍坊有一个国际风筝节,一直想去看看,但是到老也没有成行。也许对风筝已经不再着迷了吧?近年来,好像不大听说那个风筝节了,不知还有没有这项活动?
现在好像不大看见小小孩放风筝了,放风筝的多的是浪漫的情侣,还有就是怀旧的老人。但是很少见到是自制的风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