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武侠2金庸心中的“侠”

标签:
文化悼金庸何为武侠金庸心中的侠 |
分类: 心香 |
何谓武侠2
——悼金庸之五
我楚狂人
二、金庸心中的“侠”
金庸则从一开始就在试图重新解读“侠”。我以为大致上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即歌颂大侠——怀疑“侠”之有无——否定“侠”的存在。从某种意义来说,金庸从提升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走向了否定武侠小说。
金庸早期作品,是努力塑造“大侠”的形象的,如《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碧血剑》的袁承志、《射雕英雄传》的郭靖,甚至包括《神雕侠侣》的杨过、《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金庸的定义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典范就是郭靖。正如此武功低微的江南七怪也能被称为大侠,因为符合这个标准。
但是,很快金庸就产生了怀疑,他的《天龙八部》中真正的大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国为民”的乔峰,但是这个大侠为世所不容,只能以自杀来抒写悲剧。这是大侠的悲歌。
值得注意的是,金庸有两部篇幅稍短的作品,那就是《连城诀》和《侠客行》。在《连城诀》里,我们只看到人性的丑陋,叫人绝望。这部作品把“大侠”们的最后一层遮羞布也扯得粉碎。为了利益,可以杀害师傅,谋害师兄弟,嫁祸徒弟。为了活命,可以厚颜无耻,可以丧心病狂,偏偏还要在人前道貌岸然。如果说血刀老祖是赤裸裸的恶,那么“铁锁横江”、花铁干之流更是虚伪至极,无耻之极。一部《连城诀》,几乎看不见一个好人。只有那个善良的狄云,最后只能远离人世隐居。而《侠客行》以一个懵懵懂懂的“狗东西”为主角。这里的“侠”或者是非不分的谢烟客,或者是狂妄自大的白自在,或者是一肚子阴谋诡计的贝海石,而侠客岛真是在“赏善罚恶”,但是行事诡秘,动辄灭人满门,叫人毛骨悚然。一篇《侠客行》竟然要不识字的人才能领悟,真正的“人生识字糊涂始”。看了《侠客行》叫人迷惘,何谓“侠”?
金庸的收山之作是《鹿鼎记》,一个油腔滑调的小流氓韦小宝混得风生水起。这里没有“侠”,也许陈近南可以算一个,但是自欺欺人的他最后也被他效忠的对象杀害了。也许小说中吴六奇(当然不是历史上的吴六奇)有点侠气,死得莫名其妙。也许茅十八有点侠气,只是一个盲目追星的傻子。而既不“武”又不“侠”的韦小宝却是游刃有余,活得很滋润。
《鹿鼎记》宣告了武侠小说的末路,金庸也确实只能收山封刀了。
到最后,金庸也没有找到“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