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八旗雍正严格旗制自欺欺人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八旗制度探秘5
——清史札记之二
我楚狂人
五、雍正严格旗制及清王朝的自欺欺人
读《清代野史笔记大观》,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勤政的雍正皇帝屡次斥责汉大臣自称“奴才”,并且措辞严厉地警告说,不得再犯。此事佐证于正史,实有其事。
雍正皇帝为什么不准汉大臣称奴才?理由很简单,没有这个资格。奴才是皇帝的家奴,是自己人。“臣”是雇工,不是自己人。所以不是旗人,没有资格自称奴才。
奴才,又称“包衣家奴”。 资料说,包衣是满文booi 的音译,boo 是满语“家”的意思,i是虚词“的”的意思,合起来即为“家的”。包衣本身是一个形容词,但在满洲与清朝的文献中,包衣代表的是一个身份。在满族的社会中,包衣除了可视作家人的一部份外,同时亦可视作奴仆,但满文另有一个名词也是有奴仆的含意——阿哈(aha),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捏儿麻"(booi niyalm 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在清朝入关前满文的档案中有写作包衣(booi)、包衣人(booi niyalma) 与包衣阿哈(booi aha)几种,而在八旗制度与清代的皇室机构内务府里也分别可见到包衣牛录(booi niru)、包衣按班(booi amban)等字样。由此可推知,满洲人在使用包衣这个名词时,有分笼统性的使用与专指性使用两个层面。而在实际意义上,一方面,包衣是满族氏族社会里的家奴,另一方面,包衣是清朝统治阶层里的旗籍臣子。
这样,汉大臣不能自称“奴才”就很清楚了。说到底还是防止人口众多的汉族人的同化作用。
应该说,满洲皇室对防止汉族同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核心还是旗制。如旗人必须习“国文”,即满文。旗人必须学骑射,还要进行考核奖惩,木兰秋狝就是皇族的骑射年考。宫中选秀女,首要条件是旗籍女,非旗籍女子不得入宫。而汉大臣不得自称奴才只是一例而已。
但是,今天看起来,这些措施很有点自欺欺人的意味。满族人都学习汉族文化,江南流放到东北的士子把四书五经带去了极北苦寒之地,教出了一大批弟子。光会说几句满语有什么用,汉文化的认同感早就深入人心。
再说满汉不通婚的问题,这一规定直至清末还在。但是满族的血统不纯了,包括爱新觉罗氏。满洲皇后,最多的来自叶赫氏和科尔沁家族。叶赫氏还罢了,总算是女真人,科尔沁族则是蒙古亲王,满蒙的混血儿长期坐在大清帝国的皇位上。更何况,还有汉军旗的问题。汉人不能入宫,汉军旗的可以。如顺治的宠妃董鄂氏,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都是汉军旗。汉军旗不是汉人吗?汉族女子不得入宫,可以入旗籍嘛。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人数极少的满族人最后被汉化是不可避免的。难怪今天的满族人已经需要考证家谱才能找出来了。
被满清皇室看得这样重的旗制,其本质之脆弱竟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