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4接驾桥至察院场

标签:
文化平门人民路接驾桥至察院场范义庄 |
分类: 苏州夜话 |
人民路4
——平门内外之三
我楚狂人
三、人民路的横巷及沿街内容2
2.接驾桥至察院场路段
接驾桥,我在《姑苏遗桥》中已述,不赘言。接驾桥东侧为白塔西路,我在《娄江东去》中已述,接驾桥西侧为东中市,我在《金阊门旧事》中已述。
察院场,因明代都察院衙门在此而得名,一度成为市中心的小广场。察院场地下通道是苏州第一处地下商场。察院场西接景德路,我在《金阊门旧事》中已述。历来把察院场看作是苏州第一商圈观前街的西端。观前街,我在写临顿路时已经详述,这里不赘言。
这一段东侧有因果巷,我在写临顿路时与旧学前一起说了,西侧有蒲林巷、范庄前、雍熙寺弄等。
蒲林巷
蒲林巷位于范庄前北面,人民路西侧。原名蒲老巷,考《平江图》,巷东口原有蒲老桥,范成大《吴郡志》已录蒲老桥,巷以桥名。蒲系姓氏,老系尊称。后讹为蒲林巷。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蒲菱巷,民国《吴县志》作蒲老巷,并注:“旧《志》称蒲菱,疑沿俗”,老、菱、林,实是一音之转。《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均标作蒲菱巷,《吴县图》、《苏州图》标作蒲林巷。
范庄前
范庄前因范氏义庄建于此而得名。范庄前东出人民路,与因果巷隔路相对,西至河沿下塘南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关于范氏义庄,我在《宋史札记》之《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中已经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
此巷原名芝草营巷。芝草营为驻军营地,范成大《吴郡志》卷六录“文正范公之坊”,并注“范家园”。卢熊《苏州府志》录范公坊于“乐桥”西北栏下,并注“范家园,(在)雍熙寺后”。乾隆《苏州府志》作范公坊,并注:“范家园,绍定二年重立,(在)雍熙寺后。”同治《苏州府志》并注:“范公坊即文正坊也。”《姑苏图》标范庄前,《苏州城厢图》未标巷名,《吴县图》、《苏州图》均标范庄前。
全长348米,路宽3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石路面。32号范氏义庄旧址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今景范中学(原市二十二中)校园内。范庄前曾有一座雕饰精美的巨型石坊——“先忧后乐”坊,在文革中被毁,回来在天平山重建。
5号原为五路财神庙。范仲淹后裔、民国时著名报人、苏州首任救火联合会主席、景范中学校长范君博曾住本巷。
雍熙寺弄
雍熙寺弄,在景德路东头北侧。此弄直角折向东,东出人民路。据史料载,雍熙寺为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旧宅,舍宅为寺。一说是姑苏陆氏舍宅为寺。三国姑苏陆氏,也就是陆逊一族。“雍熙”,“和乐昇平”之意,见东汉张衡《东京赋》(《文选·张衡<</SPAN>东京赋>》):“百姓同於饶衍,上下共其雍熙。”三国薛综
雍熙寺弄自然因雍熙寺而得名。雍熙寺的确切位置不可考,一说就是现在城隍庙的位置,也有说是就在雍熙寺弄的位置。待考。
有资料云:雍熙寺,又名法水寺,流水寺,在苏州市内景德路城隍庙东。梁天监二年(503)郡人陆氏舍宅置,高僧清闲居之,号法水寺;唐时释壁法重建。宋雍熙(984—987)中修建时以年号为名雍熙。寺有子院华岩、普*、泗洲三子院。有方塔,后废,明洪武初改为城隍庙,僧广宣在庙东再建。成化二十二年(1486)僧宗翼修。万历元年(1573)僧名空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旋复兴。今废圯。
人民路这一段是闹市区,苏州曾经的丝绸业龙头企业东吴丝织厂原址在这里,对面是丝绸博物馆。察院场的邮电大楼一度是苏州很出名的建筑,现在觉得矮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