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记3佛教文化

标签:
文化娄门狮子林佛教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狮子林记3
——娄江东去之九
我楚狂人
三、狮子林的佛教文化气息
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一代宗师惟则法师为禅宗高僧。天如惟则(1286-1354)是元朝禅宗临济宗禅师,江西省吉安县人,俗姓谭,幼年于禾山剃度,后来至浙江省天目山参学,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成为法嗣。据《天如和尚语录》云:“(惟则)十岁以来,拍盲学坐,将贪嗔痴当头按下。” 惟则早年薙发,在未遇明师前曾有一段时日在盲修瞎练的过程中渡过, 后来游历天目山,礼拜中峰明本为师之后,才知晓何谓参禅学道,蹉跎岁月的辛酸使得他后来自觉地拣别禅净,乃至倡言“禅净一致”,并且成为临济宗虎丘派之传人。
维则法师工诗善书画,又有居士大画家倪云林赞划,狮子林的艺术起点很高。因为维则法师的原因,狮子林建筑题名多有禅宗特色者,如立雪堂。立雪堂其名取自禅宗二祖慧可和尚少林立雪的典故。据说达摩祖师在少林修禅时,慧可为拜师在门外站了一个晚上,积雪没膝,后被达摩祖师收为弟子。少林寺至今尚有立雪堂。园中还有指柏轩、问梅阁等,都是以禅宗著名“公案”命名。狮子林成为私家园林后,这些建筑经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
园内主厅指柏轩全名“指柏揖峰轩”,所谓“指柏”是禅宗著名“公案”。唐代高僧从谂,在传授禅宗学说时,弟子问他:禅宗初祖达摩老祖为何从西方来?从谂指着院子里的柏树,回答:庭前柏树籽。弟子不解,再问,得到的回答还是:庭前柏树籽。从谂不予正面回答,玄妙地暗示,正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均有影踪可寻。柏树籽长在柏树上,没有柏树就没有柏树籽,没有柏树籽就没有柏树。达摩从佛教诞生地佛国来到中国传播佛教,与佛祖释迦牟尼一脉相承,就像柏树和柏树籽的关系一样,进而延伸如环,似乎“庭前柏树籽”可以解释世间一切事物。指柏,就成了著名“公案”。至于 “揖峰”,则是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的典故。米芾爱石如痴,敬石如友,对石虔诚作揖拜谒。此题在苏州园林中多见,如在留园的石林小院也能见到。
“问梅”, 出自禅宗著名公案“马祖问梅”的故事。唐代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容貌清峻,性度刚敏,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初参马祖道一时,听其言“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便到浙江大梅山隐修。马祖为了解其领悟程度派手下的僧人前往勘验,那僧对法常说:“马祖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法常打破偶像观念的束缚,识心达本,心不附物,所以马祖禅师知道后赞许地对众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后来法常禅师便被称为“大梅禅师”。
狮子林,佛教文化的气息为吴中名园第一。
按:中峰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临济宗宗师。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明本禅师能诗善曲,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尤其表现在作诗方面。当时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冯子振名极一时,对明本意颇轻视。明本与书法家赵孟頫一起拜访冯。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接过一览,当即“走笔和成”,并出示自己所作的《九言梅花歌》。冯子振阅罢大服。从此两人成了至交。
明本擅书法,手书遗迹留院中者甚多。明代陈继儒在《书画史》中称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延祐二年(一三一五)书《妙法莲华经册》。卒年六十一。又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至正四年(一三四四)书《乔松疎秀七言诗轴》。如以此推之,卒年当在八十外。不少真迹当时由日本留学僧带回,现珍藏在日本。
事迹还收录于《松江志》、《石渠实笈续编》。
中峰明本在苏州阊门外雁宕村创建幻住庵,为元代吴中名寺。今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