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府与苏州博物馆2苏博

标签:
文化娄门忠王府苏博 |
分类: 苏州夜话 |
忠王府与苏州博物馆2
——娄江东去之八
我楚狂人
拙政园北面紧邻忠王府,长期来忠王府是苏州博物馆所在,现在实际上还是苏州博物馆的出口处。
一、忠王府
2.建筑特色2
现在忠王府的东路主要景点有:
卧虬堂
卧虬堂外为紫藤院,后为戏厅。相传当年拙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深交。仲春时节,藤飞花放,王献臣常在此宴饮诸子,即名为“卧虬堂”。卧虬既因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庭院中保留了明代文征明手植紫藤,枝萝漫卷,古朴苍劲。
古典戏台
会馆往往建有戏台。古典戏台为忠王府东路建筑,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虽经数次维修,基本保持其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整个古典戏厅占地面积达450平方米,气势雄伟,高达9.85米,顶部为跨度达14.8米的歇顶式顶棚,在顶棚边檐下沿配翻窗47扇,补充室内的光线,造就了一个室内戏台。戏台长8.65米、宽6.10米、高0.96米,戏台正面墙壁为著名画家金心兰所作的梅花仕女图,雕刻在黄杨木圆洞门屏障之上,戏台东西两端各设上下台阶。台两旁及对面均为名家的书法壁画楠木画屏,共26扇52面,有沈周、唐寅、文征明、王宠、徐渭、王铎等名人书画,为工匠高手杨氏所镌,使整个古典戏台的文化氛围十分强烈,艺术价值甚高。1986年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在这里作了专场演出,深得中外人士的青睐,乔石、基辛格等一些国内外著名人士也曾在这里观摩、听书和看戏。这是苏州现存的古典室内戏台的精品之一。
四合院
忠王府东路古典戏台后的第二进有四合院。因当时为满足旗人的居住习惯,将忠王府东路建筑改建为四合院,其风格完全是按照北京皇家四合院建造。其柱漆为朱红,而窗棂漆为墨绿,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使我们后人在江南水乡也能领略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总面积为720平方米。
忠王府东路大殿前有20扇长窗,海棠花格心,裙板浮雕云龙,中夹堂板(又称绦环板)缀以云凤,为太平天国时旧物。
忠王府西路主要建筑有:
鹤轩
鹤轩三开间,其板壁均为楠木,故名楠木厅(又称花厅)。前有庭院,庭院和前大厅为一高墙所隔,原中有一圆洞门,高墙上有五扇形式各异的漏窗,庭院内有小石堆筑,雅致幽静,内有连理宝珠山茶两株,为清初名士海宁陈之遴时遗物,另一高大的洋玉兰树,有数百年树龄,并有一株桂花,每年总是第一个开花,一般均开花2-3次。这些树均为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走马楼
走马楼为一围廊式两层建筑,原为太平天国时家眷住宅。上下楼不仅有楼梯,还有暗门。在楼东处有暗窗为圆洞式,可以了望,更可以越窗潜走。与鹤轩相对的是“幽生水室”,原室内柱上悬挂史可法的对联“斗酒纵横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绕廊行,室后又一室,为“鹤与琴书之室”,系状元洪钧手笔。在中央的天井内,原养有二只鹤于其中故名。其后折西即为张宅的住处,并行两幢为五开间带厢房的二层楼建筑,前幢还保留其原貌,特别是西北角的小姐闺房,很有特点。后幢于1976年拆除,梁柱均为黄杨木,其西北即为张履谦的花园,即“补园”。
忠王府的苏式彩绘亦堪称一绝。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高,为全国所罕见。经调查统计,原有包袱棉285方,如意头210个,共有彩绘495方,其中3/4为山水、花鸟、走兽及绚丽的锦纹,取材大多寓意福禄寿、吉庆有余、百事如意、锦上添花等,如钱蝠(全福)、柏鹿(百禄)、蝠磐(福庆)、蜂猴(封侯)等。其中反映太平天国艺术特征的主要是龙凤艺术,如大门、仪门的额枋和正殿的额枋、步桁、脊桁绘有“双龙戏珠”、“祥云团龙”、“丹凤朝阳”、“凤穿牡丹”,可惜早已被涂刷,仅有正殿东西次间脊桁上的两方“凤穿牡丹”幸存。如今,彩绘完整留存的共343方,其中323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原作,其余是后来涂改的。苏式彩绘以精雅秀丽著称,忠王府彩绘可谓现存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作。
3.现状
目前的忠王府仍包含了汪硕甫宅园的部分建筑和庭院(汪宅的大部分在后来的清光绪三年(1877年),被吴县盐商张履谦以银价6500两购得,大加修葺,补残全缺,取名“补园”,现属拙政园)1961年,太平天国忠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以中国现存太平天国王府中最完美的建筑而评为"1949—1995中华之最"。
1951年至1975年,曾对太平天国忠王府官署部分七次修缮,80年代也陆续将大门、仪门、两庑、正殿、后堂、后殿等作了全面修葺,基本上恢复了忠王府官署建筑的原貌。
1981年以来,文物主管部门多次拨款对太平天国忠王府建筑进行维修,并对防火防白蚁采取了保护措施。
1993年起,再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完成了中路官署建筑和东路部分宅第建筑的维修,使其更显宏伟。
太平天国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已不承担文物展示的职能,“太平天国忠王府复原陈列”成为其新的重任,现在忠王府的正殿将恢复太平天国时期“军事会议厅”的原貌;二殿恢复“礼拜堂”原貌。苏州博物馆除了将馆藏的一些忠王府遗物陈列出来,还特别从南京的太平天国博物馆复制了部分藏品以丰富陈列。
1985年夏,我在浙江金华见到了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贤的侍王府,是当时金华仅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一样以彩绘为建筑特色。忠王府和侍王府告诉我们,太平天国仅仅只是想着改朝换代。至于其先进性,我真的看不到。
二、苏州博物馆及苏博新馆
忠王府长期作为苏州博物馆馆址,成为展示苏州历史的一个窗口。我曾经因为访书寻找张永夫的《锄茅集》多次去苏博,记忆颇深。
苏州博物馆新馆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北侧,齐门路东侧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
苏博新馆的设计者为祖籍苏州的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其设计理念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
为了给苏博新馆腾地方,原先的平江医院先期搬迁,原先散为民居的张氏义庄和张履谦老宅搬迁至狮林寺巷再建。
建馆以来,多次展出重要文物,如三星堆文物展,再如《姑苏繁华图》的“回家省亲”等等,至于瑞光塔的秘色釉等镇馆之宝,则长期在此落户。
坦白讲,我不喜欢苏博新馆的建筑风格,这种变样的“苏派建筑”实在与东北街的整体风格不协调。贝聿铭喜欢标新立异,老来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