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写在联办班入学二十周年聚会之前之七

标签:
教育联办班二十周年学与问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学与问
——写在联办班入学二十周年聚会之前之七
我楚狂人
若说我们在首届联办班培育的最重要的学习样式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字:“问”。不错,就是问,这是我们全体任课老师刻意培育并见到成效的一种学习样式——让学生学会发问。
中国人的语言真的很玄妙,如“学问”一词就告诉我们,做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在这一点上老祖宗早就做了榜样,一部《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问答对话,而其中的“侍坐章”更是启发学生发问和抒发己见的典范。其实柏拉图的《理想国》何尝不是问答体?《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解析,学习是积累知识,提问是解决疑难,两者缺一不可。宋濂所说的“援疑质理”就是这个学习过程。
所以我们从联办班一开始就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奇谈怪论也不拒绝。正如此,我们同学也习惯发问。我们的段炎平老师、王家清老师肯定是学生发问请教最多的老师,两位老师的办公桌办总是喂满了学生,甚至经常影响他们吃饭休息。应该说,向老师提问在联办班蔚然成风。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不经过自己思考而未得理想答案的不提问,不只要求结果而忽视过程,不要求老师的完整示范而要求老师思维方法的启迪。而这些都得到了我们同学的赞同。
肯问、会问、懂问,这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柱,我很庆幸我们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这也是教学相长之一种吧。
忽然又想到那个记忆力极差的“大笨蛋”杨时杨黾山先生了,他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就是觉得自己老师二程的说法与张载《西铭》的说法不同,于是反复向老师请教,最后“理一分殊”,终成一代大家。
既然我们的学生这样学会了问,何愁学业无成?
我把这个“问”字带到了后来的联办班,后来的联办班同学也会问。这是我们联办班的传家宝之一,我愿大家终身珍藏。
二十年过去了,我眼前忽然又见到段老师、王老师被学生团团围着挥汗回答问题的样子,恍如昨日。
首届联办班三年实验的成功,离不开家长们的全力支持。虽说家长们接受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有一个过程的,但是还是义无反顾支持我们,因为他们见到了我们全体老师的真诚。无论是王洁父亲对我们教育理念的理解,姚蔚文母亲在女儿无妄受伤时表现的大度,于洲臣父亲面对孩子失误时的淡定宽容,都叫我动容。其中最叫我难忘的就是两位老人家,那就是韩骏东的祖父和施正凯的祖父,两位老人三年中始终和我保持联系,又不愿打扰孩子。这种深爱叫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