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街3老井

标签:
文化相门仓街老井 |
分类: 苏州夜话 |
仓街3
——相门访古之三
我楚狂人
二、仓街老井
前些年,我在《苏州日报》发过一篇短文《苏州老井》(见2007年11月12日《苏州日报》教育专刊),当时就发现仓街是苏州城区现存老井最密集的街道。
与苏州市民生活关系更密切的老百姓身边的老井。旧时苏州人家只要有条件的都凿井。而影响更大的当说分布于大街小巷的公井和义井。与私家井相比,公井和义井的规制要大一些,常常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板封口,上面并排安置两个石井栏,苏州人形象地称之为“双吊桶”。现在在石路金石街口和仓街136号前都有这样的“双井”。旧时苏州富户做善事,凿义井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如仓街136号的“义井”就是这样。它的井栏为水泥仿石,内圆外八角,刻有“民国二十三年”、“留韵义井·沈惺叔"等字。沈氏为保大钱庄老板,因老来得子,发愿行善,在苏州城内捐建了18口义井,现尚存6处。另有如仓街69号前的“福寿泉”连体双眼井,为1934年朱鼎文所凿。长方形井栏前后左右及顶部,均围以护壁,如同一只盒子。正面镌刻“福寿泉”三个楷字。“盒盖”上开凿两个圆孔供汲水用。双井名“福寿”,讨“福寿”双全的口彩。“义井”也有单眼井,如阊门内天库前周王庙弄的“济急井”,据说是饮用救火两用的井,形制特别,引人注目。这样的老井苏州太多太多。
上文说到了仓街136号前的留韵义井和仓街69号前的福寿泉,再说一下另外几口仓街的老井。
元邑义井,又称元邑官井,位于传芳巷8号门前。传芳巷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巷长404.5米,曾名正谊巷。所谓“元邑”也就是元和县。元邑官井是光绪戊子年(1888年),周急局出资对当时城内的一大批公用水井进行了疏浚维修,统一更换了井圈。周急局成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由邑绅潘遵祁、顾震涛等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全称“帮助周急代赊局”,捐采良木作棺,并给炭火,被褥等,以济缓急。
洙泗泉,仓街3l号有一口名为“洙泗泉”的古井。井栏为花岗岩,内圆外六角,雕有花纹。清代葛临绪有诗一首:“古井澜翻近庙堂,天惊石破水泉香,汲来修绠原无底,洙泗渊源一脉长。”“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疑此井与元长学宫有关。
在自来水出现之前,井水是人们的生活用水的重要资源。旧时苏州人洗衣服在河边,淘米洗菜和饮用水都是井水。仓街老井给我们留下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息。据资料云,苏州城里的井曾经多达2万余口。据说现在仅存1000多口。
说到仓街老井,不得不说一下沈惺叔其人。沈惺叔是民国年间人,家住三茅观巷,为苏州保大钱庄的老板,信佛,是著名居士。民国十七年净土宗大师印光大和尚到苏州报国寺闭关,沈惺叔与有力焉。晚年得子双生,发愿开义井18口,今存其六。其中留韵义井六口,仅存三,除了仓街的一口,还有专诸巷和禾家巷各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