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街4
——相门访古之三
我楚狂人
三、仓街的桥
横穿仓街的河有大新桥巷河、柳枝河、胡厢使河、东麒麟河。河上分别驾桥为通济桥、南开明桥、北开明桥、徐鲤鱼桥。因“悬桥河”与“大新桥巷河”相通,跨悬桥河的桥有郭家桥、顾家桥。有中家桥跨胡厢使河。跨柳枝河则有新桥里桥。这些横穿仓街的河道都从平江路来,这些河道的情况我放到平江路一段来写。
1.
通济桥。
通济桥,位于大新桥巷东口,跨大新桥巷河。 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间建。”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仓桥”,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著录。《平江区志》载:“通济桥,位于大新桥巷东口,跨大新桥巷河。《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间(1573~1619)建。”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更名仓桥。1974年重修,1989年又进行修复,现为石板平桥,宽3.45米,长8.8米。”
在大新桥巷西口沿河旁有一花岗石栏板,上刻篆书“通济桥”三字,并镌小字题记数行:戊午(即民国七年)秋该桥行将倾圮,本社鸠工重修,并改良形式以便行旅。
2.南开明桥。
南开明桥,位于仓街,跨柳枝巷河。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清同治(3—12)年《苏城地理图》中称“南开明桥”,清同治11年—光绪7年《姑苏城图》中叫“南开门桥”。 民国《吴县志》载:“南开明桥,在宝成仓南,明万历十六年(1588)里人龚勋重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1974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6.9米,长9.5米。2010年仓街改造工程时重建,仍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新建花岗石护栏,宽7.5米,栏板正中阳刻、涂红桥名“南开明桥”。桥面铺设10厘米见方的“三寸子”与街区道路相一致。

3.北开明桥。
北开明桥,位于仓街,胡厢使巷东,跨胡厢使河。宋《平江图》中名“东开明桥”,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开明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清同治(3—12)年《苏城地理图》中称“北开明桥”,清同治11年—光绪7年《姑苏城图》中叫“北开门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东开明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范作开明桥,今分为南北二开明桥。考卢《志》引《祥符图经》:“吴县东、西桥左近,有开明桥。”注云:“即礼门桥。”则西开明桥也。《吴门表隐》载:园通古阁在东仓北开明桥,元延祐初建。明万历三十年(1602),里绅申用嘉、龚勳、金士衡、丁肇亨、顾全、蒋二男等重建。国朝康熙初,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毁,里人王玉成、沈廷全等募建,延戒僧林碧守之,僧素励梵行。嘉庆初,屠璇、殷在天等募修,延穹窿道士金全资居之。金敦内行,有道术。道光九年(1829),韩崶、俞孝庭、严清泰、范泰龄、沈桂麟、程元圭、石成璋,十七年顾锦云、蒋庭英、孙煜、徐模廷、孙坰、蒋润和、俞燿、赵增元、张清选、张惟善先后募修。顾震涛有重修阁记,并制阁联曰:“杰阁奉开明,彼岸落伽山上;名桥施济度,此间紫竹林中。”傍有功德祠。 《平江区志》载:北开明桥,位于胡厢使巷东,跨胡厢使河。宋《平江图》中名东开明桥。民国三年(1914)《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载录为北开门桥。1974年重建,为石拱桥。1984年3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宽8米,长8.1米。

4.徐鲤鱼桥
徐鲤鱼桥,位于仓街北端,往东北通娄门,跨东麒麟河。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均著录。 《宋平江城坊考》载:徐鲤鱼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张香桥西南。”今讹麒麟桥。《吴门表隐》载:“库塔在徐鲤鱼桥北。康熙初圮,下有古井。” 《平江区志》载:徐鲤鱼桥,位于仓街北端,往东北通娄门,跨东麒麟河。宋《平江图》著录。民国32年(1943)《最近苏州游览地图》及民国38年《最新苏州地图》均称麒麟桥。相传古时附近三家村有龙潭通河,常有百鲤来朝之异。故以“聚鲤”名桥,后讹“聚”为“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桥身两侧刻有桥名和重建年代。民国33年,顾、俞两家出资重建,花岗石栏杆。宽3.6米,长6.95米。《吴门表隐》载,在徐鲤鱼桥北有库塔,康熙初圯,下有古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