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横河的桥梁3升龙桥等

标签:
文化相门第二横河桥 |
分类: 苏州夜话 |
第二横河的桥梁3
——相门访古之二
我楚狂人
第二横河有新旧桥梁十九座,下面逐一简述。本文照片和资料多采自
甫桥
跨第二横河,南连凤凰街,北出丁家巷。宋代即有著录。明成化十五年(1479)里人王克顺等捐资重建时,吕尚文《重建甫桥记》认为桥之得名或与甫里先生陆龟蒙有关。原为石梁桥。1964年改建时保留原桥台与东侧石梁,中央加钢筋水泥门型梁,两旁加钢筋水泥板梁。桥长5.73米,宽15.1米(车行道8.8米,人行道3.15米×2),跨度4.5米。花岗石实腹桥栏,栏板与望柱榫卯相接,东侧石梁阳刻正楷大字“咸丰丁巳重建”。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桥,花岗石桥栏,望柱雕狮子。刻有桥联两副,东侧一联为:入市河通干将路,卧波桥接凤凰街。
白显桥
跨第二横河。南堍为官太尉桥塘岸。宋代即见著录。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梁两侧阳刻楷书“重建白显桥”,其旁阴刻小字“嘉庆庚午”、“里人公建”。然宋《平江图》至民国地图均作“白蚬桥”。前人有诗咏之:“市近邀朋捡食单,杯盘狼藉几家欢,桥边白蚬饶风味,想到流亡下箸难”。可知此处曾是白蚬市,因之名桥。后以音同转化为白献桥、白显桥。旧为条石板梁单跨桥,武康石、花岗石结构,长系石凹槽上留有托木。长10米,宽2.43米。原系石级步阶,1949年改弹石斜坡。80年代整修桥栏,以卧条石换之,其中有刻有桥名的原青石梁残段。1990年南堍改为马路砖斜坡,北堍仍为弹石斜坡。1994年拓建干将路后重建为单孔水泥板拱桥,花岗石桥栏。
真大桥
跨第二横河,南堍为凯莱大酒店,北堍对平江路。1975年清洁工具厂建,南堍对厂门,俗呼清洁桥。1980年定名灰堆桥,因其南有东灰堆园(弄)。1994年拓建干将路后重建,由真大实业总公司获题名权,定名“真大桥”。原桥为钢筋水泥板梁单跨平桥,长21米,宽4.3米,跨度4.5米。现为单孔水泥板拱桥。
升龙桥
跨第二横河。南堍对新辟之唐家巷北口。宋代称万寿寺前桥。后寺废,明代就其址建长洲县学,桥改称升龙桥。后俗呼兴隆桥。1984年修。桥为单孔石拱桥,分节并列式拱券。长18米,堍宽4.5米,顶宽3.2米,跨度4.5米,矢高3.2米。两坡步阶各15级。卧条石桥栏。拱顶两侧阴刻楷书“重建升龙桥”。花岗石、青石结构。1994年拓建干将东路时,随干将河取直而向北移建10米,保持原样,两坡步阶改为各12级,是现干将河上仅存的古桥。
七君子桥
位于干将东路南侧,跨第二横河东南支流。其地原无桥,1994年改筑干将东路时新建。1995年取民国25年(1936)“救国会七君子”事为名。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桥栏。
顾亭桥
跨第二横河。南对甲辰巷,北对仓街。宋《平江图》作顾庭桥,《吴郡志》作顾亭桥。相传宋代有顾亭居此,至孝。其母磨豆腐为业,有宿孽,当天谴,东禅寺僧遇贤(即白鸽禅师,或称林酒仙)怜而救免。顾亭后皈依佛门,倾其资独建此桥。清代误为过林桥。南宋端平二年(1235)建,后几经重建。旧为条石板梁桥。1974年改造为钢筋水泥T型梁单跨平桥,全长11米,宽3米,跨度5.2米,砖砌水泥粉面实腹桥栏。1994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桥栏,望柱雕狮子。
开泰桥
位于干将东路南侧,顾亭桥东,跨第二横河向南折东河段。其地原无桥,1994年改筑干将东路时新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桥,花岗石桥栏。1995年命名。
前进桥
位于相门桥西堍南侧,跨第二横河东延伸段东端。1980年前进化工厂投资新建,故名。钢筋水泥板梁平桥,水泥杆桥栏。1994年重修,花岗石桥栏,望柱雕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