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简说5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唐代高僧小传3
法藏
僧法藏
(公元643--712年)武則天賜號賢首,世稱“賢首國師”。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爲三祖。本康居國人,共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爲姓。
17歲入太白山求法。後去雲華寺師事智俨,聽講《華嚴經》,得其嫡傳。高宗咸亨元年(670),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后施宅爲太原寺,度僧以樹福田。于是同學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連狀薦舉,度他爲僧,得受沙彌戒。先後于太原寺、雲華寺講《華嚴經》,武后命京城十大德爲授具足戒,並賜以賢首之名,人稱“賢首國師”。爲使武則天契入華嚴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獅子爲喻,深入淺出廣闡妙義,其文字記錄便是著名的《金獅子章》。
此後,廣事講說、著述並參加譯經。證聖元年(695)于阗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他奉诏筆受。新譯《華嚴經》,雖較舊譯增加了《如來現相》、《普賢三昧》、《華藏世界》、《十定》等品,卻仍有脫漏。他用晉、唐兩譯對勘梵本,並把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在長安補譯的《入法界品》阙文補在新譯的脫漏處,使現行《華嚴經》得以完善。聖曆一年(699),新譯《華嚴經》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深得武后賞識。他還參加翻譯了《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
一行
一行禅師(公元683-727年),俗名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禅師,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也稱爲沙門一行、一行阿阇梨,唐人還呼爲“一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風水學家,真言宗將其列爲傳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獻,同時了解印度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當時印度的三角學知識。
一行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張公謹,在初唐是極顯赫的世族。其祖父張大素官至門下省東台舍人,後被貶爲懷州長史,家道中落。父親名叫張懔,任武功縣令。
二十一歲時因父母雙亡,遇見天台宗玉泉弘景大師,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遂在嵩山普寂大師門下剃度爲僧,因爲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後于嵩山、玉泉寺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參與善無畏大師的譯經,協助翻譯《大日經》。開元九年(721年),經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攢一起,設計制造了黃道遊儀、渾儀、複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制成的黃道遊儀測量恒星的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2年提出自行運動的觀點要幾乎早一千年。開元十二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裏差一寸”的傳統說法。根據其測量結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了科學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大衍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今天台山国清寺外,尚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神迹。僧一行是佛教密宗传中国的第一位集大成者,可以看做是密宗在中国的实际开宗立派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