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道教简说5著名道士吴筠李荃张万福

(2017-12-29 08:22:17)
标签:

文化

唐代文化

唐代道教

吴筠

张万福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唐代道教简说5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我们从小都上了小说《西游记》的当,以为唐代是崇尚佛教的,唐太宗是崇尚佛教的,其实不是。唐代的国教是道教,李渊、李世民两代开国皇帝都强调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以上。这就是历史事实。

一、唐代国教道教

读过唐代历史的人都知道,隋唐两代都是混血胡建立的政权,隋朝杨姓的胡姓是“普六茹”,而李唐的胡姓是“大野”。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历史上习惯称呼他的胡姓“大野虎”。李渊取得政权之后,觉得这个胡姓不够高贵,号召力不够,甚至中原士族都不愿意与皇族结姻亲。于是就编出了祖先是南北朝西凉地方政权“神龙皇帝”李暠的故事。但是李暠的名头还是不够显赫,于是进而说自己是道家祖师李耳的后代。我们且不论老子与李耳是不是同一个人,更不说道家与道教是不是一回事,反正在唐代,道教祖师太上老君就被称为“李老君”了。

既然是老祖宗创建的宗教,在后辈子孙做皇帝的朝代也就顺理成章定为国教。所以道教定为李唐王朝国教,实际上是为李唐王朝脸上贴金的。至于武则天兴佛,并自称弥勒佛转世,这是与李唐政权争夺正统权,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史料载,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年),也就是李唐王朝草创伊始,唐高祖诏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亲至终南山谒拜老子庙;武德八年(625年),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令,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按:即老子)”,道士女冠自今后以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可在僧尼之前,定道佛次序。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来的唐玄宗对道教更加崇奉和扶植。他于开元九年(721年),迎道士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成为首位取得道士资格的皇帝;开元十九年(731年),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亲注《道德真经》,又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并把《老子》列入科举考试范围;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将道士当作皇族看待;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两京(长安、洛阳)及诸州各置崇玄学,规定生徒学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赠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更桑子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之书改名为真经;天宝八年(749年)追赠玄元皇帝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后又升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玄宗以后,唐肃宗、代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等不少皇帝都继续崇奉和扶植道教,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唐武宗。武宗于开成五年(840年)亲受法箓,会昌元年(841年),诏授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崇玄馆学士,封号广成先生;会昌四年(844年),授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门教授先生。

唐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唐帝王以道教为“本朝家教”(或谓“皇族宗教”),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因此,促使道教在教理教义及斋醮仪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

皇族的扶持,在唐代道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代,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荃、张万福、施肩吾、杜光庭等,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当时王公大臣及儒生、道士等纷纷研究和注疏《老子》、《庄子》,据不完全统计,隋唐时代注疏笺解《老子》近30家;其他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如通玄先生的《体道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等等。特别是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的崇玄学派,对当时和以后的道教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二是,与道教理论发展同步的是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于开元(713741年)中,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总计3744卷(一说5700卷)。天宝七年(748年)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名《开元道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

其三是,道教仪轨的逐步成熟。道教科仪在南朝陆修静时已初具规模,唐代道士张万福、张继先和唐末五代的杜光庭等对道教科仪、经戒法箓传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增删,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备。特别杜光庭(850933年)所著的《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将道教主要道派的斋醮科仪加以统一并使之规范化,集唐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他所制定的道门科范,大多为后世道教所沿用。

其四是,道教内丹道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金丹术(外丹服食)在唐代虽处于兴盛阶段,但已暗现衰相。由于服食金丹有副作用,因此便促使金丹术由外丹向内丹转变。内丹术可追溯到古代的神仙方术。在唐代,内丹道已有教大的影响,此类道书,纷纷出现。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吴筠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的《陶真人内丹赋》等等。至唐末五代,道教内丹道已经盛行起来。这一时期倡导内丹道的著名者为钟离权和吕洞宾。故将其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谓之钟吕金丹道。后世道教全真派即尊钟、吕为祖师。

其五是,道教宫观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自南朝道教宫观制度形成后,道教宫观逐渐增多。到唐代,道教宫观几乎遍及名山都邑。据杜光庭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十五日的记载,唐代自开国以来,“所造宫观约1900余(座),所度道士计15000余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其中,如太清宫、太微宫、紫微宫等主要供奉老子的宫观,规模可与皇家的殿堂相比拟,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其六是,在唐代,道教各大派系逐步成熟,唐代较大的道派是茅山宗,其次是楼观派,此外还有张天师一系的复起。唐天宝七年(748年),玄宗令有关部门审定张天师子孙,将有封植,以隆真嗣,并册追祖天师张陵为太师。至中晚唐时,逐渐形成龙虎山天师道,即所谓龙虎宗。这一派在帝王扶植下迅速壮大,为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楼观派起初以陕西周至县楼观为它的活动中心,据传楼观为周时关令尹喜之故宅。唐初,高祖对楼观道亦很器重,武德七年(624年)又亲诣楼观,祀老子。高宗时授楼观道士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大体说来,楼观道在北周历隋至唐初,一直是北方最大的道派,在历代帝王的支持下,一直比较兴盛。安史之乱后,方渐趋衰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年)年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楼观道亦合并于全真道。楼观道士特别重视《道德经》,以它为主要的传习经典。

二、唐代著名道士

既然唐代以道教为国教,自然就会出现一批知名的道士,下面就介绍其中几位。至于如吕洞宾等已经成了神仙了,这里就先不说,放在下一节神仙小传中再说。

1.孙思邈

历史上孙思邈以“药王”出名,但是他确实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就像后世的黄公望,都知道是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有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但是他确确实实是道教全真派南派的代表人物。

孙思邈(541—682年),即生于西魏大统七年,病逝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42岁。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为农人之子,长大后好老庄之说,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一时声望甚隆。

孙思邈积累民间的医疗经验著《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孙思邈的主要成就当然在医学上,但是确实也是一位道士,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从中可以看到,孙思邈的著作除了医书就是道家著作研究。至于孙思邈的道教活动,却是没有记载。

2.成玄英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活动于初唐时期。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帝重之,赐为道士号西华法师,后隐居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之云台山。

成玄英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道教经典的注疏,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著述有《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德真经义疏》、《道德经注》、《庄子疏》等等,大多亡佚于宋末元初。

所谓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重玄学上承先秦两汉、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玄思潮在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道家重玄老学重玄道教重玄三者义蕴虽相互有所涵盖,但不可视为一体,混为一谈,应该说,作为重玄之道的不同外延,都有其存在的根据。而成玄英就是唐初重玄之学的主要学者。

成玄英继承了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并且通过认真严密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包含本体论、存在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哲学体系,实现了相当于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的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标志着道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隋唐时期重要哲学思潮的重玄学,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之后道家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成玄英、李荣等道教信仰对老庄的传统回归。

要说唐代思想家,成玄英应该算一个。

3.李荣

李荣,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时前后。唐初著名道士、道家学者。道号任真子,原籍不详,从各种资料看,应该是四川人。《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所收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有注称:荣,巴西人。是唐代道家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研究者以为其为成玄英的弟子

其好友卢照邻写的《代女道士土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中写道:“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葺。不能京兆画峨眉,翻向成都骋驻引。卢照邻的《幽忧子集》中的《赠李荣道士诗》很可能就是在蜀中的作品,诗中写道:“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赞扬李荣的道术与文采。说的应该就是李荣奉召入长安时卢照邻相送作的诗。

李荣自幼笃志好学,才思敏捷,崇尚老庄,成为蜀中道学名流。唐高宗继位后,李荣被召入京城,长住长安东明观,经常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硕儒、名士经常与其相往来,谈道论学,深受道家玄学、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佛、道论争中,极力阐发道教义理,成为京城的老宗魁首

李荣文人气质,有诗才,喜与文人墨客交游,性格灰谐,好与人辩。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李荣曾注《西升经》、《庄子注》,主要著作有《老子注》。

3.王玄览

王玄览(公元626-697)即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卒于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唐代高道,俗名晖,法名玄览,号洪元先生。思想渊源渊于道家而杂带佛教色彩。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

王玄览是重要的重玄学哲学家,因其大部分著作散佚且唯一保留的语录《玄珠录》过于晦涩而影响不大。曾想学道于茅山半途而归,并遍研道家,佛教学说,曾受益州长史李孝逸的礼遇,并与佛教徒辩论,当时四川的佛教徒无人能将他驳倒,远近知名,之后因为机缘才得以在至真观度为道士,后隐居成都至真观。王玄览直到晚年才不言灾祥,且他与成玄英、李荣相似,曾因事入狱一年。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奉召入京途中,行经洛阳,仙逝。王玄览与大多数道士不同,不是幼年或少年入道的职业道士。他仅仅是因机缘获得了道士的身份,他的知识和思想都是靠自学获得的。

4.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39-727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河内温县人,今属河南温县。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因个人文学修养极深,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的老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唐书有传,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妇多次亲自寻访不得。司马承祯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浙东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第一个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司马承祯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名相张九龄、张说等皆师事之,开元十五年召入都卒,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正一先生

司马承祯也许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士了。

5.吴筠

吴筠(?——778)生年不详,羽化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入道门。后入嵩山,师承道士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 。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会稽,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

吴筠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

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吴筠立意畅旨皆本为根基,并不摄引佛学,保持着道家的传统特色,故深受后世奉道者赞赏,为研究道教义理的重要文献。这些思想与司马承祯的思想比较接近,体现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论水平,为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吴筠著作非常丰富,然多亡于元初至元毁道藏。

吴筠对道教基本理论多所阐发。所著《玄纲论》,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析凝滞。自谓因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

其实吴筠与其说是道教理论家,更像是道家理论家。

6.李荃

李荃,生卒年月、籍贯及生平行径均不详,只知道他是一个著名道士,又是一个名医,号少室山达观子。《医学入门》载,荃于嵩山虎口岩之石壁中得《黄帝素问阴符经》,惜此书不传。李荃一生成就都与阴符经有关。

7.张万福

张万福,生卒年不详,盛唐时长安清都观天师道道士,故又称张清都,后授大德称号。玄宗时亲为金仙、玉真二公主授道箓,为三洞高功法师。著有《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等。

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的时候,他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他说,“近有庸流,不达古贤之情,先于玄师前补署六职,宣科授简,然后升坛,仍云简寂先生(陆修静)斋法谬误,饰非谤说,词理纷然,寡识无知,一至于此,尚有其党,相仿行之,不唯获乱法之愆,实亦受谤贤之罪,达教君子,宜共斥之”,他强调说,“金篆古仪及黄篆旧法,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皆先作自然朝(即礼十方忏悔三礼是也),然后行事……所以云:须明旦晨晓,依法行道”,他指出,这一整齐化神圣化的道教仪范,是此法自张天师、陆简寂、寇天师、张清都(按:万福)相传至今,颇历年代,皆以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张万福对道教宗教仪轨建设的贡献不可忽视。

唐代道教简说5著名道士吴筠李荃张万福

唐代道教简说5著名道士吴筠李荃张万福

唐代道教简说5著名道士吴筠李荃张万福

唐代道教简说5著名道士吴筠李荃张万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