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简说6著名道士施肩吾杜光庭

标签:
文化唐代文化唐代道教施肩吾杜光庭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道教简说6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二、唐代著名道士4
8.施肩吾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或称杭州第一位状元,无据。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施肩吾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世称华阳真人,俗称为“施状元”。
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潮之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以及《感忆》诗:“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鸥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成为重要的历史依据。
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世,《全唐诗》收录197首。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
9.杜光庭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领袖,从他的成就来看,可以看做是唐代道教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道教的影响很大。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浙江缙云(今缙云县)人。唐懿宗时,考进士不第,后在天台山入道。僖宗时,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
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著名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为他所作。
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
从以上这些唐代道教代表人物的资料来看,唐代道教的理论有向原始道家思想回归的趋向,这和唐代儒学向原始儒学回归的趋向是一致的。唐代道教思想有与儒教思想融合的趋向,而拒绝佛教思想。这是强调本土化的品格,与元朝以后的道教不一样。唐代道教著作甚丰,但是,元朝经初年佛道大辩论,道教大败,元王朝毁道藏,唐代的许多道教著作都被毁了。这就造成后世道教缺乏理论体系的表象。这实在是道教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