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简说4著名道士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

标签:
文化唐代文化唐代道教李荣司马承祯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道教简说4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二、唐代著名道士2
3.李荣
李荣,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时前后。唐初著名道士、道家学者。道号任真子,原籍不详,从各种资料看,应该是四川人。《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所收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有注称:“荣,巴西人”。是唐代道家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研究者以为其为成玄英的弟子
其好友卢照邻写的《代女道士土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中写道:“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葺。不能京兆画峨眉,翻向成都骋驻引。”卢照邻的《幽忧子集》中的《赠李荣道士诗》很可能就是在蜀中的作品,诗中写道:“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赞扬李荣的道术与文采。说的应该就是李荣奉召入长安时卢照邻相送作的诗。
李荣自幼笃志好学,才思敏捷,崇尚老庄,成为蜀中道学名流。唐高宗继位后,李荣被召入京城,长住长安东明观,经常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硕儒、名士经常与其相往来,谈道论学,深受道家玄学、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佛、道论争中,极力阐发道教义理,成为京城的“老宗魁首”。
李荣文人气质,有诗才,喜与文人墨客交游,性格灰谐,好与人辩。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李荣曾注《西升经》、《庄子注》,主要著作有《老子注》。
3.王玄览
王玄览(公元626-697)即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卒于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唐代高道,俗名晖,法名玄览,号“洪元先生”。思想渊源渊于道家而杂带佛教色彩。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
王玄览是重要的重玄学哲学家,因其大部分著作散佚且唯一保留的语录《玄珠录》过于晦涩而影响不大。曾想学道于茅山半途而归,并遍研道家,佛教学说,曾受益州长史李孝逸的礼遇,并与佛教徒辩论,当时四川的佛教徒无人能将他驳倒,远近知名,之后因为机缘才得以在至真观度为道士,后隐居成都至真观。王玄览直到晚年才不言灾祥,且他与成玄英、李荣相似,曾因事入狱一年。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奉召入京途中,行经洛阳,仙逝。王玄览与大多数道士不同,不是幼年或少年入道的职业道士。他仅仅是因机缘获得了道士的身份,他的知识和思想都是靠自学获得的。
4.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39年-727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河内温县人,今属河南温县。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因个人文学修养极深,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的老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唐书有传,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妇多次亲自寻访不得。司马承祯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浙东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
司马承祯也许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