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简说3著名道士孙思邈成玄英

标签:
文化唐代文化唐代道教孙思邈成玄英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道教简说3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二、唐代著名道士1
既然唐代以道教为国教,自然就会出现一批知名的道士,下面就介绍其中几位。至于如吕洞宾等已经成了神仙了,这里就先不说,放在下一节神仙小传中再说。
1.孙思邈
历史上孙思邈以“药王”出名,但是他确实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就像后世的黄公望,都知道是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有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但是他确确实实是道教全真派南派的代表人物。
孙思邈(541年—682年),即生于西魏大统七年,病逝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42岁。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为农人之子,长大后好老庄之说,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一时声望甚隆。
孙思邈积累民间的医疗经验著《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孙思邈的主要成就当然在医学上,但是确实也是一位道士,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从中可以看到,孙思邈的著作除了医书就是道家著作研究。至于孙思邈的道教活动,却是没有记载。
2.成玄英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活动于初唐时期。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帝重之,赐为道士号“西华法师”,后隐居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之云台山。
成玄英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道教经典的注疏,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著述有《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德真经义疏》、《道德经注》、《庄子疏》等等,大多亡佚于宋末元初。
所谓“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重玄学上承先秦两汉、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玄”思潮在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道家重玄”、“老学重玄”、“道教重玄”三者义蕴虽相互有所涵盖,但不可视为一体,混为一谈,应该说,作为“重玄之道”的不同外延,都有其存在的根据。而成玄英就是唐初重玄之学的主要学者。
成玄英继承了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并且通过认真严密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包含本体论、存在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哲学体系,实现了相当于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的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标志着道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隋唐时期重要哲学思潮的重玄学,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之后道家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成玄英、李荣等道教信仰对老庄的传统回归。
要说唐代思想家,成玄英应该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