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儒学简说3新儒学

(2017-12-23 08:34:51)
标签:

文化

唐代文化

唐代儒学

新儒学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唐代儒学简说3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一

我楚狂人

一、文中子王通与新儒学2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畤手里后,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总体上说,王通的思想改变了董仲舒的把儒学宗教化神秘化的路数,努力恢复原始儒学的面目。王通最著名的一句话:“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正是原是儒学“仁政思想”的极致表述。

宋明儒家,出于自己的学术立场,有意无意淡化王通的影响,这样,新儒学的旗手隐身了,这就给我们隋唐时期没有杰出思想家的假象。其实,王通的思想影响了唐代很长一段时间。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通思想,或者说原始儒学在唐代的影响。

初唐名臣魏征以直言敢谏称著,他的名文《谏太宗十思疏》影响深远。其实《谏太宗十思疏》核心的内容还是仁政爱民,以德治国。他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论断,实际上就是孟子“民贵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主张德治,主张仁政,主张宽容,主张待人以诚,这些都是原始儒学的思想,而恰巧是汉儒董仲舒和宋儒朱熹刻意淡化的。但是魏征没有大部头学术著作,他把自己的新儒学思想浓缩在这篇短短的《谏太宗十思疏》里了。

盛唐诗圣杜甫的人本思想体现在他的众多诗作中,他的为人推重的“诗史”“三吏三别”实际上就是为民请命。我在插队期间读杜甫的七律《又呈吴郎》深深被打动。杜甫在《又呈吴郎》这样写: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外甥吴郎,反复交代的竟然是照顾西邻的贫妇:一棵枣树,几颗枣子,千万不要插上篱笆,不要让西邻贫妇有打取枣子的心理负担。都说“仁者爱人”,这就是。我一直说,白居易是“大被天下”与人同暖,而杜甫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也足。”这是极致的“仁者爱人”。杜甫也没有成体系的儒学著作,但是他一辈子都在追求王道,追求仁者爱人。

中唐的韩愈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一直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散文家被称道。韩愈最著名的文学主张就是众所周知的“文以载道”。那么韩愈载的是什么道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谏迎佛骨表》、《祭鳄鱼文》等文章中找到答案。

《谏迎佛骨表》中这样说:“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韩愈的思想武器就是孔子的思想,反对神秘化。

《祭鳄鱼文》这样说:“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韩愈与其说是对鳄鱼宣战,不如说是对地方恶势力宣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原始儒学的思想。

但是韩愈也没有专门阐述儒学思想的著作。

综上所述,唐儒新儒学派,王通虽有著作,但是由于与宋明儒学立场不同,被刻意淡化。魏征以降,更是重在实践,没有成体系的儒学思想著作。他们更被人看作是政治家、诗人、散文家,而不是思想家。这就是唐儒不显的又一原因了。

唐代儒学简说3新儒学

唐代儒学简说3新儒学

唐代儒学简说3新儒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吴老先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