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科举简说1历史积极意义

(2017-12-17 08:36:30)
标签:

文化

唐代文化

唐代科举

积极意义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唐代科举简说1

——闲话唐代文化之四十

我楚狂人

所谓科举制是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人才,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研究中国科举的人都知道,我国科举创自隋朝,成熟于唐代,而繁荣于宋代。这里只说唐代科举。

一、科举的历史积极意义

1.从门阀制度解放出来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的门阀制度。我们知道,中国的门阀制度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所以唐代还有门第高贵者看不起李唐王族,不愿意联姻的情况出现。而科举则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显见得,科举制度相对门阀制度要进步许多。其实我们今天的高考何尝不是科举的延续和改良。

2.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

科举,创设了同等条件下竞争的环境,这无疑比根据血统关系决定高下的门阀制度要公平得多。试想,门阀制度下,寒门士子连竞争的机会也没有,而科举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故事,一豪门王姓子弟,因门第而有了做官的机会,于是骑马出门。下人牵来马,骏马嘶鸣。那王姓子弟惊倒在地,连说,明明是老虎,怎说是马?这样的废物只因门第高贵就可以做官,这显然不公平。而科举制度终于结束了这样的局面。这就是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唐代科举简说1历史积极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