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末清初三大家之顾炎武2北行的原因

(2017-11-01 07:39:47)
标签:

文化

明史札记

明代思想家

顾炎武

北行原因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明末清初三大家之顾炎武2

——明史札记之四十七

我楚狂人

一、北行的原因

顾炎武为什么会在顺治十四年决意北游呢?顾炎武先生始终没有说,这里有几种说法:

避祸说

昆山“翻城之役”发生在清初顺治二年,清军大军南下,南明的昆山县令吴胜兆放弃抵抗,出城降,清军依旧命之为昆山县令守城。清军大军继续南下追击南明残部,昆山空虚,顾炎武与归庄等密谋翻城,策动吴胜兆反正。于是招来昆山陈墓(今改名锦溪)太学生陆世玥定计,由陆世玥率领陈墓子弟兵数百挺进昆山城,归庄等城内接应。战事初期极为顺利,陆世玥子弟兵迅速占领昆山,杀死清廷任命的官吏,重新夺回昆山。但是松江清军闻讯后立即派兵驰援昆山,翻城兵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陆世玥及其陈墓子弟兵几乎全部战死。城破之际,顾炎武正在常熟生母家语濂径的住所,逃过一劫,去淮上投奔朋友抗清富商万寿祺,继续联络抗清志士。如果算上这个十年往来长江南北奔走抗清,那么顾炎武远游的时间久长达三十年了。

顺治七年,顾炎武回昆山处理家奴陆恩侵吞财产案。顾家与昆山豪门叶方恒有宿怨,于是叶方恒乘顾炎武长期离家之机,勾结顾氏家奴陆恩侵夺顾氏家财。叶氏还勾结匪类,洗劫顾炎武千灯和语濂泾的居所,“尽其累世之传以去”甚至派人刺杀顾炎武。于是顾炎武反击了,归家后亲手秘密击杀陆恩。而叶方恒以“通海”,也就是暗通郑成功的罪名告发顾炎武,财产案迅即上升为政治案。于是顾炎武被叶氏私自扣押后被捕入狱。此案虽经周旋,以“杀有罪奴”结案,而顾炎武却是已经无法再昆山安居。毕竟顾炎武暗中有南明隆武朝的官职在身,又有隆武朝大学士路振飞赋予的联络使命,稍有泄露就是杀身之祸。

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炎武出狱。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追杀。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遇救幸免。在此情况下,北上避祸也就成了合理的选择。

这一说,言者甚多。我以为,避祸是一个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毕竟顾炎武不是一个怕事的人,击杀陆恩就是明显的证明。恐怕还有更深的原因。

北上联络说

北上联络说是根据顾炎武在顺治二年之后,一直行走在淮上,以万寿祺(字年少)家为据点,联络江淮抗清豪杰的史实来说的。因为后来顾炎武的朋友归庄逃出昆山后也到万寿祺家,也参与了抗清联络活动,所以想当然顾炎武就可能向更北的地域发展了。但是,这没有直接的证明。

我在亭林先生的一篇短文中发现了一些信息,那就是顾先生的《复庵记》。顾炎武的《复庵记》里这样写: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以上是节选的《复庵记》这篇短文的第一节和第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复庵主人范养民本是明室东宫伴读太监,为了寻找被李自成裹胁,乱军中失散的明思宗仅存的血脉太子及永定二王而尾随至陕。结庐华山,名为复庵,“复”者当然是“匡复”之意。而尤可注意的是“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这一句,明白告诉我们,复庵就是抗清的联络站。而顾炎武晚年定居的华阴正在复庵所在的华山脚下,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

第三节是亭林先生的抒情文字,他看到的(不如说是“神遇”的)是“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的雷首山,“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的绵上山,其“不食周粟”之志跃然纸上。

我想,这可以作为一个佐证。我是力主搞抗清联络才是顾炎武北上的最主要的原因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材料证明。

游学说

说顾炎武北上是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说法也很常见。这符合顾炎武先生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的治学风格,也符合古人崇尚的游学之风。事实上,顾炎武先生也游历了山海关等关河形胜之地,重点关注了山海关、居庸关、昌平、古北口等军事要地,指点江山。但是,我始终认为,就顾炎武这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而言,游学只是他的行动的表象,甚至是一种掩护。顾炎武北上是肩负着使命的。

以上就是我对顾炎武先生北行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北行有避祸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联络北方的抗清力量,至于游学,则是顾炎武抗清活动的掩护。

明末清初三大家之顾炎武2北行的原因

明末清初三大家之顾炎武2北行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