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家之顾炎武1

标签:
文化明史札记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明末清初三大家之顾炎武1
——明史札记之四十七
我楚狂人
2013年,是明末伟大的思想家、旷世学者顾炎武先生诞生四百周年,余有幸应邀参加了昆山主办的纪念会,并做了即席发言,题为“豪侠顾炎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研究顾炎武已经垂四十年,不觉感概系之。
顾炎武的墓葬在他的故乡昆山千灯镇顾园,“文革”前后这里是千灯中学校区。现在千灯中学已经易地重建,这里重修了顾氏旧园和相关纪念场所,墓地也修缮一新。但是,历来学术界对此墓葬有争议,有人以为这是衣冠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昆山陈墓任教,多次到千灯中学交流,也多次拜谒顾炎武先生墓。我见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度修建后的顾墓,千灯中学保护顾炎武先生墓功不可没。据千灯中学的老教师介绍,“文革”中顾炎武墓葬曾经惨遭破坏,在破坏时曾发现墓中遗骸云。“文革”惨烈,殃及枯骨。但是如果此言属实,当破解疑团,应该就是先生的墓葬。
据地方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墓次,墓前碑文云“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墓南有明皇朝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贞孝坊。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重修了顾墓。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籍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千墩瞻仰亭林墓,并出资委托亭林先生十二世孙顾子玉等筹建亭林祠。现在的顾园及顾墓是1997年昆山市政府拨款修复的。
漂泊半生的顾炎武先生,死后还是魂归故里的。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明弘光小朝廷失败后,愤而改名炎武,改字宁人,号亭林,又自号蒋山俑。蒋山即钟山,从顾炎武改字号可见其遗民情结。南直隶苏州府昆山茜墩(今江苏昆山千灯镇)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始发愤为经世济用之学,参加昆山抗清义军,昆山城破后漫游北方,曾十谒明孝陵,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历法、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通晓。晚年治经尤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被学术界称为“清学之祖”。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我对顾炎武先生的研究从先生的北行入手。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亭林先生拜谒明孝陵,这是七年间,亭林先生第六次谒孝陵。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毅然北游,一去不归。是年亭林先生45岁,至七十一岁坠马卒于山西曲沃,这一去就是26年。这是亭林先生思想和学术成熟后的26年。跟踪先生这26年的足迹,会有很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