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趋坊旧有三桥——姑苏遗桥之八

标签:
文化姑苏遗桥吴趋坊三桥 |
分类: 苏州夜话 |
吴趋坊旧有三桥
——姑苏遗桥之八
我楚狂人
现在吴趋坊没有一座桥,查检资料,在历史上至少有三座桥,自南至北有刘家浜口的刘家浜桥、宝林寺前口的蒋家桥和天库前巷口的俗称天库前桥的郑使桥。我之所以特意要提出这三座桥,并不是因为这三座桥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是想通过这三座桥的消亡帮助大家回忆一个事实,清末民初直至汪伪时期曾经有过的苏州内河水网遭遇到的一次大规模破坏。苏州内河的许多小河小浜集中在这个时期消亡,其他如附近的学士街上梵(按:苏州人习惯上把这个字读别为“艾”)门桥弄口的梵门桥、剪金桥巷的剪金桥、盛家浜口的小桥、慕家花园西口的红桥,都是在这个时期消亡的。有资料记载,这批小河道集中消失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如果说第二直河被填没是苏州内河水网的一条主动脉被堵塞,那么这些小河小浜的消亡就是苏州内河水网毛细血管的大面积堵塞。经此破坏,苏州内河水网已经不再健全,“人家尽枕河”的景象已经变得名不副实。
我一直在奇怪,为什么在这段时间莫名其妙地集中填没河道?查了不少资料不得要领。后来偶尔在一些书上看到,说是由于长期疏于管理,河道淤塞,水质恶臭,影响市民生活。但是又没有资金,也没有好办法治理,于是这些臭水沟也就一填了事。
自古治水无非“堵”与“疏”两法,而治水正途还是“疏”。今日苏州内河水质明显改良,还是得益引太湖水“冲洗”。这是“疏”。而清末民初时期无知,只会“堵”,对苏州内河水网进行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至今想来,令人扼腕。
吴趋坊昔日三桥当年的样貌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应该是不大的小桥。这里唯宝林寺前口的蒋家桥有故事,记述如下。
蒋家桥,宋朝称为“西蒋家桥”。清末民初,河道渐废,继而被北岸的民居扩张占用,人为地缩小了原有的巷道空间,只剩下巷的中段,因房屋没有扩张,依稀可辨街巷的本来面目。
宝林寺前原名蒋家桥巷,因蒋家桥而得名。而蒋家桥则因汉朝人蒋渐而得名。据《吴门表隐》记载,蒋家桥在"郑使桥南"(此桥已毁,原在吴趋坊和天库前的交接处),是汉朝蒋渐避难的地方,所以从宋代起直到明朝初年,称此巷为蒋家桥巷。蒋渐,汉光武帝麾下大将蒋横第五子。蒋横被人陷害谋反,被光武帝冤杀,九子分投各地避难。后蒋横平反,光武帝封其九子就地为侯。蒋渐避难姑苏,封为“临苏侯”。事见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