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有丁香——小说苏州后记

标签:
文化小说苏州后记文化底蕴 |
分类: 苏州夜话 |
小巷深处有丁香
——小说苏州后记
我楚狂人
自从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渐渐成为“海上县”,再变成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的那一天起,就自称“大上海”。与之相对应的是旧日老大“小苏州”。我们儿时去上海走亲戚,就被称之为“乡下亲戚”。真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把典雅的苏州话简化成更为易学易懂的上海话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把苏州当做是上海的后花园。在这个后花园里,有上海没有的山水园林,更有上海没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因为如此,苏州的文化人在上海崭露头角之后总会叶落归根,如范烟桥;而上海的文化人一旦觉得自己真有文化之后就会卜宅苏州,如周瘦鹃、程小青。这就是“小苏州”的骄傲。
从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范烟桥等辈观之,说苏州在清末民初以还就有一个重要的小说家团体,应该是绝不牵强的。王长河头的紫兰小筑,望星桥头的程宅,温家岸的范宅,记载着中国小说近现代的重要篇章,供后人凭吊。苏州的寻常小巷,走出几个不起眼的老头,正在闲聊着诸多文学掌故,这是很寻常的事情。因为这里本就是文化的沃土,小说的沃土。
我的老师王迈先生就住在甫桥西街定慧寺巷口的一幢小洋楼里,这里前后左右几乎都是掌故,更何况王迈老师腹笥之广罕有人比,一肚子都是掌故。在王迈老师的闲闲说来之间,那些旧日苏州的文化人都活过来了。我也是在王老师的叙述中知道了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范烟桥的一些旧事。
解放后,苏州还不断出现有影响的小说家,如陆文夫,如范小青,如苏童。陆文夫、范小青我见过,那是上世纪末苏州中学主办江苏省写作学会年会期间,邀请了两位小说家到会讲学。讲些什么,印象已经不很深。记得当时陆文夫说了这样的一个比喻,精调细烹的炒肉丝出现了,脏兮兮的活泼泼的小猪不见了。用来说尊重粗糙但是活着的文字。我以为有真见。我没有与这两位认识,因为我真的对当代小说不感兴趣,特别是这种凡人小事的小说不感兴趣。不管是《小巷深处》、《美食家》,还是《裤裆巷风流记》,都不是我喜欢的那类小说。骨子里我还是厚古薄今的,骨子里我还是有着英雄情结的。所以我宁可读荒诞不经的金庸,也不看骗人眼泪的琼瑶。王迈老师说我“南人北相”,这大概也是一种吧。
不知哪一天,苏州的小巷深处又会走出一位小说家,给读者献上一朵丁香。那优雅的香沁人心脾。
这就是底蕴深厚的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