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花列传》与苏白小说3

(2017-10-04 07:13:06)
标签:

文化

小说苏州

苏白小说

苏白

分类: 苏州夜话

《海上花列传》与苏白小说3

——小说苏州之十五

我楚狂人

三、苏白小说始末

海上花列传》对吴语正字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近代吴语文学的代表,其用词造句方面已经同当代吴语区别不大,所以后来的吴语文学作品,包括吴语研究文章中的吴语词汇写法有很大影响。

苏白是明清四大白话之一(韵白、京白、苏白、广白),也是当时江浙地区一种地区性通用语,和今天的苏州话有一定差别。最早提到苏白的是文献《广志绎》。该文记载当时南直隶镇江、常州、苏州、松江4府和浙江省方言之间有一定差异,于是采用苏白作为共通语在江浙地区不同县域交流。

在明清的商业领域,苏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商业通行语的一种。因为苏州在明清实际上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之一,类似今天上海的地位,北上和出海的商品很多都在苏州中转  。加上当时吴语人口占全国的30% ,加大了苏白音的影响力,因此形成了有一定通行范围的苏白音系。很多来往江浙各地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方便,学习苏白而不用一一学习各地方言,大大节约了时间。甚至苏白的很多词汇传到了西部地区,并且流传至今,如重庆话中的格式(标致)、转来(回来),行市(能力强)、苏气(洋气)。这些词汇有的在今天的吴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苏白,是以吴方言为基础,以苏州城北陆慕镇语音,即所谓“光裕社口音”为基础音,以典范的吴语白话文著作为语法参考的汉语体系。苏白兴起于明代中期,随着江浙商业化的兴起和苏州城市地位的上升,苏白开始作为江浙一带的通行语。

《吴县志》 有相关记载光裕之音出陆墓。光裕社是明清吴语文化输出传播中心,陆慕人的苏州话也被推崇为吴音的标准。加上唐伯虎祝枝山等四大才子一大批文化人都以说城北陆慕口音为荣,所以导致后来苏州城里话和陆慕趋同。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京白的地位被提高,苏白影响力渐渐减弱。普通话推行之后,以京白为基础音的普通话取代苏白和上海话在江浙的通行语地位。

在明清的文学领域,冯梦龙《山歌》集吴地民歌,成篇苏白。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浣纱记》《清忠谱》等也用苏白。清末民初有苏白小说《吴歌甲集》等。《海上花列传》文言文和苏白相结合。民国时期,上海的书香世家和部分学校也是使用苏白作为交流语言的。

19世纪末上海经济发展超过苏州,上海苏白直接影响当时的商业用语与戏剧。如源自浙江的越剧,在上海发展,较为易学的上海话逐步取代了更为难学的苏州话的地位

作为对以往狎邪小说中才子佳人模式的逆向活动,苏白小说在晚清异军突起不仅在主题上大为拓展更试验性地开拓了方言与通用语在同文本中并存的语言形式。正是近代化语境下文学品格由内向而外转、叙事手法由写意而摹真、创作预期由个人抒发而社会教育的形式化。不同的语言形式使作为"教科书"的苏白小说呈现为不同的教化姿态,从而构成一个相对丰富的小说类型。其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有清初豆棚闲话清中期弹词脚本沈氏四种(《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清末民初《何典》、《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九尾龟》、《吴歌甲集》近代朱瘦菊的《歇浦潮》、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秦瘦鹃的《秋海棠》等等。

《海上花列传》与苏白小说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