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名贤祠——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八

标签:
文化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五百名贤祠沿革 |
分类: 苏州夜话 |
五百名贤祠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八
我楚狂人
苏州五百名贤祠在苏州名园沧浪亭西部,这里集中祭祀苏州历代名贤。何谓“名贤”?就是著名的乡贤。这名称很有道理,因为隐姓埋名的贤人还是不少的,总有缺漏,这里集中地只是著名的乡贤罢了。注意,名贤首先要“贤”,“贤”是本质。如果非“贤”,再“名”也不行。这就是现在办“名人馆”与名贤祠的不同标准。既然是名贤祠,秦桧、西门庆、潘金莲就不能入选,同样的道理,钱谦益也不行。
我在退休前后那几年,与苏州传统文化研究会合作,主编一套《苏州历史名贤》,准备用传记文学笔法,雅俗共赏的标准,给高中生为主的读者奉献一套有关苏州历史名贤的读物。原计划准备出十本,结果随着校长更迭,仅出了三本,计划就夭折了。在此期间,我们参考了沧浪区政府编印的《苏州五百名贤祠》的丛书,甚是精美。这样,我对苏州五百名贤祠的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
入选苏州五百名贤祠的人物,其标准一是与苏州有关,二是苏州籍。前者如韦应物、白居易、苏东坡,后者如陆绩、顾野王。因为是“名贤”所以君主就不列入其内,这就是“尊卑有别”了,因此,泰伯、虞仲、阖闾就不在内。所以苏州五百名贤的第一贤就是季札。
苏州五百名贤祠是道光七年(1827)巡抚陶澍所创,陶澍于藏书家顾沅辟疆小筑见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经地方人士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其格式统一为长方形碑状,上部刻四字四句赞语,下面是人物画像,线条阴刻。时值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遂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五百名贤画像多有所本,有一定文献价值。此祠咸丰十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一百四十人,皆旧记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则徐至吴学士信中十二人,则旧记无之当为丁亥以后所增。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记云:“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盖祠与亭不相袭,人之指目者,犹曰沧浪亭”。又曰“面桥临流,闬闳北向,颜曰五百名贤祠者,则名属诸祠,实亭所从入也”。据此则额为同治时改题,非旧名。一九五四年大修建时,此额蔽之,今又复沧浪亭额。
自始刻至今增补多次,今名贤已增加到五百九十四人。因此,所谓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大体上可以把这些历史人物分为政治、文学、忠节、循吏、经学、隐士、孝子、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等十二个类别。时间是从春秋至近代二千五百多年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收录人物人物之多,跨越年代之长,绘制之精,镌刻之工,在清代石刻群像中尚属罕见。
五百名贤祠是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堂内三面墙上嵌有125方碑石,上面刻有594幅历史人物头像,为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刻。堂内匾额上“作之师”三子,出自《尚书》,即指“五百名贤”堪作万民之师。现在的匾额是顾廷龙所书。匾额下方刻有“景行维贤”四个大字,意指五百名贤德行高尚,值得后人仰慕。
五百名贤祠,是苏州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