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楚狂人
我楚狂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341
  • 关注人气:8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贡院——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七

(2017-06-16 07:05:46)
标签:

文化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

苏州贡院

变迁

分类: 苏州夜话

苏州贡院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七

我楚狂人

何谓贡院?贡院就是科举时代设立在府、州、县的官方考试中心。贡院举行的正式考试称之为“院试”,又称“童试”,因为参加考试的都是“童生”,没有考取功名,七十岁也是童生,老童生。这是科举制度的第一级正式考试,合格者为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借用汉代古称而荣宠之。所谓生员,顾名思义也就是取得了府、州、县学的正式入学资格。所以考取秀才又称之为“进学”。同时也就取得了高一级考试的资格。

“院试”上一级是“乡试”,也就是省一级考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所在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苏州府贡院的旧址在苏州定慧寺巷双塔与苏公弄之间,创建于宋景祐年间,始设在吴县县治东南三皇庙基。后搬迁至胥门城内城墙边,即今学士街金星锁厂址,这里地名至今还是“贡院里”。据《百城烟火》载,此系范仲淹奏建,规模较前扩大,有明伦堂和登贤、升俊、育德、尚志4所书斋。绍定元年(1228),知县赵善瀚将吴县县学迁到西南宾兴坊,即贡院所在。再后来,苏州贡院搬迁到了昆山县。

苏州贡院为什么搬到昆山?这与明清时期苏州的特殊地位有关。明初定都南京,苏州设巡抚衙门,也就是省城的地位。这里再设立府贡院就不太合适了,于是搬迁至昆山,与昆山县贡院合并。

苏州贡院在昆山县城的具体位置在东禅寺(古名为荐严资福禅寺)内,即范成大曾经修学十年的石湖书院,占地20亩,有文武考场。其具体位置在昆山老城区集街。明宣德年间这里建有范公亭,再以后为提学御史校试苏松两郡之所,清兵南下后,试院一度遭受破坏,清顺治十四年,督学佥事张能鳞重建并作有《重建昆山试院记》。《康熙昆山县志稿》载:“集街市,在县治东北。顺治中建试院于荐严左,遇岁科两试,士子麋至,百货骈集,因名其街曰集。通阓桥以西,列鬻弓箭,设弓箭集。粤匪后,试院废,市亦废。”康熙年间,徐乾学的得意门生韩菼曾经写过《昆山试院记》。1844年,16岁的王韬由苏州赴昆山县参加童子试,但没能取得秀才资格,次年再赴昆山应试,主考官张芾见他执著,就提笔在他的试卷上圈为一等,即“拔冠邑庠”。

咸丰十年(1860),昆山贡院毁于太平军的兵火,同治三年(1864)复回苏州,重建于贡院里旧址。光绪六年(1880)的《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的“序”中写道:“试院向在昆城,今则移建苏郡,昔年遗址,鞠为茂草,过其墟者,每感慨系之。”

苏州著名作家包天笑曾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写道:“苏州有一个考场,称之为贡院……苏州从前没有贡院,那个考场,是在昆山的,士子考试,要到昆山去的。到后来苏州才有考场。”其实这里也有误会,毕竟贡院原先是在苏州的只是一度搬到昆山去罢了。

有资料曰《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可以参见。

苏州贡院——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