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2017-06-14 07:23:19)
标签:

文化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

吴江文庙

现状

分类: 苏州夜话

吴江县学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我楚狂人

苏州下属各县,除了与郡城同城而治的吴县、长洲及后析的元和三县之外,另有昆山、常熟、吴江、太仓各县。昆山后析新阳县,常熟后析昭文县,太仓后升格为州,至于其辖地一度管到松江、青浦、嘉定一带乃至上海县(其前身为“海上”),因为种种原因,这里就不涉及了。因为按例新析县不再另设县学,而张家港设县这是科举废除之后的事情,所以苏州下属各县的县学除郡城三文庙之外,应该有昆山、常熟、吴江三县学和太仓州学。

如今,苏州郡城外的县学多无存。吴江文庙大成殿还在,在今吴江中学校内。常熟文庙现今已经修复开放。昆山文庙无迹可求。太仓文庙也无可查访。而曾经归苏州管辖的嘉定、上海文庙尚在。

吴江文庙保存下来的大成殿在吴江中学内。吴江中学,位于吴江著名的垂虹桥附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随校长徐白先生造访吴江中学,徐白先生曾担任过吴江中学校长,对大成殿知之甚详。我去的时候,大成殿封闭。后来路过,看见搭了脚手架,好像在修复,不知近况如何。

据介绍,吴江文庙,始建于南宋初绍兴年间(1311—1162,屡次重修。在造文庙之前,垂虹桥已造,文庙中轴和垂虹桥垂直,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宋绍兴淳祐年间(1131—1252)先后建了大成殿明伦堂通号舍琴书楼登龙桥等建筑,后来毁于兵燹。元至元年到至正年间(1335—1350),重建正殿,塑圣贤像,建讲堂斋舍,增设两廊,建棂星门、围墙、仪门、戟门等建筑。明洪武二年至崇祯十五年间(13691642),镌刻卧碑、设立射圃,建观德号,改建了明伦堂,山前筑泮池、石梁(石桥),棂星门易石而筑。以后又陆续建了文昌阁、尊经阁,扩建了乡贤祠,至清乾隆年间(16441736间)建御制石碑于明伦堂,在清乾隆五年(1740)时,文庙布局为:中轴棂星门至大成殿,翼以两庑。左为名宦祠,右依次为乡贤祠、崇圣祠、学宫门、次仪门;仪门西为土地祠,其西南依次为忠义孝祠、龙门,中为明伦堂,堂前有泮池,跨以石梁,依次为震泽学训导廨、龙门;旁列两斋各三间,上下俱为号舍,堂后为尊经阁,其东北为教谕廨。

今庙外之青石棂星门,是199811月——19993月,由吴江市文化局投资15万元建成。大门东西宽约8米,门高约5米,大门呈三孔,三孔皆呈矩形,中间两柱略高于两边。跨进大门,一道径直是到通向大成殿。在大道的东面有以荷花池,池塘占地约30平方米。
  距青石棂里门20米处是大成殿,殿前有一圈石栏围住,栏的两个直角处均有一棵古松,古松主杆都向东面斜伸,据考究两颗古松都已有百年树龄了。大成殿底盘成矩形,红墙黑瓦,大成殿殿高约10东西长约19米,南北径深约10米,大成殿约占地约200平方米,大成殿重檐,两檐间有大成殿金边木匾大成殿共有大门22扇,窗16扇。大门间有两根棕色圆木柱,柱上油漆剥落,圆柱直径约为40公分,两柱底部是石制的莲花底座,而左边的莲花底座已由于年代久边已白给腐蚀,整座殿堂的漆业有所脱落。吴江市文化局投资0.9万元,对大成殿进行维修。
  正对大成殿,在左侧的是论语碑廊,于20017月至20026月由吴江市人民政府投资65万元建成。在右侧的是历史名人咏吴江的碑廊,由吴江市政协投资60万元建成。两侧碑廊共计85块,其中历代名人咏吴江的碑有42块,论语碑有43块,每块碑长1.2米,宽约0.8米,同一廊道围住大成殿,在崇圣祠墙两侧为尽头。
  崇圣祠,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崇圣祠的整体构造和大成殿非常类似。崇圣祠宽约22米,高约11米,正面有6扇门和2扇圆形窗。崇圣祠重檐,红墙黑瓦。两层屋檐间有一块刻有崇圣祠三个字的金边匾额。同大成殿的匾额一样,两块匾额都是由徐穆如先生书额。崇圣祠的四根大柱子均向内倾斜或是由下到上半径逐渐减小,柱子上已只剩下下近25%的油漆,而且较大成殿不如的是,崇圣祠的门只是用木条钉起来。  

吴江文庙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其残留仅此,主建筑的保护情况并不如意。吴江中学把孔庙辟为学校的图书馆及阅览室,明伦堂遗址及石梁辟为学宫遗址园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吴江县学——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