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状元见浮躁——恢复高考四十年之六

标签:
教育恢复高考四十年状元炒作浮躁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炒作状元见浮躁
——恢复高考四十年之六
我楚狂人
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总有一阵子炒作“状元”的新闻热潮,举国若此。这是恢复高考后的一大奇观。
我们的新闻媒体,把每年各省的高考第一名称之为“状元”,因为文理分科,又有所谓“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之分。有些媒体推而广之,把各市的中考第一名也叫作状元,称之为“中考状元”。于是状元大贬值。
我说大贬值,可能有人不服气,且听我细说。先说珍稀程度。科举时代三年一大比,出一个状元,也就是说全国三年出一个状元。清朝近三百年,加上几次“恩科”总共出了112个状元。而我们今天炒作的“状元”一年就要量产近百,抵得上清朝近三百年。其珍稀程度不可比。唐朝时一科进士只取十几二十几名,到宋太宗之后一科进士取一百多,已经大进步了。截止清代,三年一科进士还只有一百多。即使进士的珍稀度还在今天的“状元”之上。
其次是考试级别。我们今天的高考是为了获取高校入学学习资格,就科举时代而言,也就是取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相当于举人或是监生资格。恰巧我们的高考又是以省级区划来录取的,这样基本上可以等同科举时代的乡试。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因此我们今天的“状元”最多也就是“解元”。而进士考试由部试和殿试两部分组成,获得进士资格就可以担任相当一级官员了,这相当于中央党校的毕业考试了。级别要高得多。
所以,把今天的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很荒唐。
这样荒唐的的事情为什么会历久弥盛?这里面有利益驱动。就行政官员而言,这是政绩,甚至是升官的阶梯。就学校而言,利益更现实。江苏高考强县海安某年某校出了一个“理科状元”,恰巧又是校长公子,于是校长升职为局长,副校长也就水涨船高,学校当年落地翻新,提高招生档次。家长们也趋之若鹜。就媒体而言,可以吸引眼球,增加销售量,提升吸引广告的向心力。就教师而言,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因为培养一个“状元”而晋升特级教师的不乏其例。就家长言,渴望从中找出复制的机缘,渴望有朝一日花落己家。就商家而言,攀附“状元”也有商机,正好做广告。总之,炒作“状元”就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决不能轻易放过。于是炒作“状元”大行其时,如我辈这样的泼冷水就成了不知趣了。
炒作“状元”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我们有些人总想着一夜暴富,总想着天上掉馅饼,总想着躺着有好事,总想一夜成名。为了一夜成名,就有了所谓“网红”这样的“新生事物”。炒作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的一大特色,既如此,有名有利的炒作“状元”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