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前与长元学宫——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三

标签:
文化姑苏儒教文化遗存长元县学大成殿 |
分类: 苏州夜话 |
新学前与长元学宫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之三
我楚狂人
长洲新学宫原址为佛寺福宁寺,又称万寿寺。明代整顿宗教场所,非“敕建”的庙宇往往改为别用,此即一例。明嘉靖二十年(1541)废寺为学,僧真果东移建佛寺至狮子口,更名万寿庵。该寺后渐圯。崇祯五年(1632)僧叔亮重修。清顺治五年(1648)工部侍郎陈有明捐建药师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巡抚汤斌奏毁,大约还是因为“非敕建”的原因。该寺同治中改为军装局。资料云:明嘉靖二十年(1541),长洲县学教谕肖文佐鉴于学址不够宽广,请求巡按御史舒订、知府王廷另辟新地以谋扩展。恰巧当时朝廷有诏取缔“非敕建”的寺庙,于是便将城东福宁寺(后称万寿寺,其地在宋《平江图》上为光孝寺)兴建新的长洲县学,这就是现在平江实验学校的地方了。
清雍正二年(1724),清廷颁旨长洲县东南境析建元和县,但县学不另分建,附于长洲县学。“更其榜日长洲元和县学”,简称“长元县学”。设长洲教谕一人,仍司长洲学事。改训导为元和训导一人,司元和学事。自此,有清一代,凡析新县多与旧县合学,而以训导司新县教事一职。元长县学现尚存大成殿,现在在平江实验学校校内。这里原先是第十一中学,大成殿长期处于学校操场跑道中间。后十一中撤并入市二中,这里归平江实验学校。我的老友王家伦教授和我的学生孙伊莉老师都曾在这里任教多年,知之甚详。
现在大成殿内有三块石碑,这是前两年学校修操场时挖出的。其中最大的一块碑碑额有二龙戏珠纹样,上书“重修长元邑学记”,落款有“光禄大夫刑部尚书邑人韩崶书丹”、“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鄱阳胡克家撰”等字样,碑中正文描述了重修大成殿的经过,并能清楚地看出“始于廿一年春,成于廿二年秋八月”等字样,与嘉庆年间重修长元县学的记载吻合。另一块是咸丰八年所立,署名为“江苏候补道署理苏州府正堂随带加一级记录十次蔡为”。还有一块是光绪廿一年所立,上有“元和县儒学正堂汪碑记”等字样,这些碑石的出土为长元县学的历史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长元县学旧址现尚存十余株百年以上的老银杏与三块石碑,见证了旧日学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