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与儒教2汉儒的宗教化

(2017-04-26 07:49:57)
标签:

文化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

序言

汉儒的宗教化

分类: 苏州夜话

儒家与儒教2

——姑苏儒教文化遗存序

我楚狂人

二、儒家的宗教化1

儒家宗教化成为儒教,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历史阶段是汉代和宋代。

1.汉儒的宗教化

汉儒于儒学有存亡继绝的大功。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几乎所有儒家著作。幸亏秦王朝短命,否则儒家学说或许真的就消亡了。而汉初儒家学者,硬是凭着记忆恢复了儒家经典著作,这就是后世称之为“今文经学”,有别于再后来从孔府照墙中发现的藏书,那被称为“古文经学”。汉代的经学研究是很发达的,直到汉末乱世还有郑玄、卢植这样的学术大家出现。

汉代的儒学是从与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的斗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正统思想界的至尊地位。但是也正是这一独尊的地位,让儒家蜕变,逐步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汉儒的宗教化活动主要在两点,一是叔孙通制礼,一是董仲舒的糅合阴阳五行学说。而后者则是儒家走向儒教的正式开端。

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亲末归附项梁。楚怀王,后项羽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取彭城(今江苏徐州),通转投汉军  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

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叔孙通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高祖以为“今日方知为君之尊”。

惠帝时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叔孙通的贡献在于把儒家的礼变成了可以实用的统治工具,这在对帝王神圣化的同时也对儒家神圣化。这是儒家走向儒教的前奏。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今文经学大师,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旧县村)人。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把儒学神圣化的同时,又进行了神秘化的加工。儒家从此走向了宗教化的道路。

其实孔子是最反对神秘化的,《论语·述而》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山海经》云“夔一足”,也就是说夔是独脚神兽。但是,孔子却解释说,夔这样的贤才有一个就足够了。硬生生把神话传说抹杀了。

所以我以为,儒家思想的宗教化是违背孔子的本意的。

儒家与儒教2汉儒的宗教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