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云道韵在日边——姑苏宫观后记

标签:
文化姑苏宫观文化传承后记 |
分类: 苏州夜话 |
或云道韵在日边
——姑苏宫观后记
我楚狂人
《姑苏宫观》及其附录《姑苏城隍》写到这里告一段落,限于本人学识和资料匮乏,挂一漏万之讥在所难免,如能引起同好者探索的兴趣也就足够了。
苏州道教文化的现状大致上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一些著名宫观的影响力足够大,如苏州市中心的玄妙观,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文化中心之一。其他如穹窿山的上真观,西山林屋洞,都是天下知名的道场。有些重要宫观得以恢复,如常熟真武观的易地重建,这说明道教文化在吴地复苏。其次是道教宫观与旅游结合的程度在增加,如昆山姜里依托东岳庙搞成了道教文化村,浏河天妃宫与郑和纪念馆结合。三是苏州的乡间小庙大多是道教文化和民间崇拜相结合,有些甚至佛道结合。这或许是吴地道教文化的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自古吴地“多淫祀”,民间崇拜现象复杂,如苏州郊区的猛将,常熟的周神、金七,等等。现在宗教政策比较宽松,这些民间崇拜也就借着佛道场所而复苏。而真正很正统的道观反而只有有数的几座。加上现在的散居道士的传承值得推敲,已经很难看到一本正经步罡踏斗了。
其实,有些历史上很有影响的道观还是可以考虑恢复的,如昆山锦溪的通神道院、太仓城厢的昙阳观、常熟虞山的致道观。有了这样有号召力的基地,道教文化才更有号召力,单有玄妙观、上真观是不够的。道教的队伍也需要整顿,从业人员要有自己的宗教基础知识的培训,职业操守的培训。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才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至于说到城隍文化,这似乎也是一个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更具官方色彩的活动,与一般的道观有区别。苏州城区的城隍文化基本完整保存下来了,但是下属各县似乎基本断层,而且好像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想可以考虑挖掘一下地方史料,做一些补遗工作。
总之,我觉得本土的道教的生存状况不如客来而改造的佛教,即使在道教文化较为昌明的苏州也是如此。原因很复杂。当然,宗教的人心向背问题事关运数,非人力可以勉强。我这里只说事实。
《姑苏宫观》全篇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