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道教14张三丰与明代崇道

标签:
文化姑苏宫观道与道教主要派别张三丰 |
道与道教14
——姑苏宫观序
我楚狂人
五、道教的主要派别9
5.张三丰与明代崇道
明代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崇道,但是对全真教贬抑,独尊正一道。这个问题前文已经说过。然而,作为全真道的旁系,武当道士张三丰却特别受到明王朝的推崇,从朱元璋到朱棣都曾化大力气修建武当山道观,寻访张三丰。
由于前些年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一时,顺带着张三丰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其实金庸并不懂道教,小说里关于道教的说法比关于佛教的说法谬误更多,这里就不一一辨析。但是有一点却是说对了,张三丰确确实实是一个传奇人物。
张三丰的生卒年月无人知晓,因为他已经是传说中的神仙者流了。按照比较可靠的资料记载,张三丰主要的生活时代是在元末明初。但是按照武当派自己的说法,张三丰出生于宋代末年,67岁悟道出家,据说是受到丘处机的点化顿悟。有张三丰自己的诗句云:“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甚至有这样的传说: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而直到清代还有人说遇见过张三丰。其神奇若此。
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其思想道儒融合略论佛教,这是全真派本色。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这样的:张三丰,道教文始派传人,武当派祖师。名君宝,字全一,(此为一说,另一说法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元末明初儒者、武当山道士。善书画,工诗词。另有一说其为福建邵武人,名子冲,一名元实,三丰其号。
《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民间传说,张三丰不在意衣着穿戴,衣服鞋子很破烂,所以又号张邋遢。另一种说法为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人。
《清·地方志·岷州志》载:“自称张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1333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实,字全一,别号葆和容忍。张良之后。”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明代皇帝多服食丹药求长生,有明一代道教盛行,其声势不弱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