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道教2二、道教源头

标签:
文化姑苏宫观道与道教道教源头 |
分类: 苏州夜话 |
道与道教2
——姑苏宫观序
我楚狂人
二、道教源头
我国本土的道教产生于何时?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以为道教成型于东汉末年,而其雏形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方术道和黄老道。
方术道,其实这种说法很是含混。所谓“方士”,上古时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信仰谶纬学说,擅长为天子祭拜鬼神,炼丹求长生。在周朝被赐予同名官职,兼管刑狱。所谓“术士”,是指自诩有各种神通的人物。而在上古时代,往往方士兼是术士,所以往往统称为“方术之士”。我之所以说“方术道”这个说法很含混,是因为上古时代的方术之士都是单干行为,很少成为某种组织形式,也没有自己的系统理论。所以把方术之士看做宗教雏形有点勉强。
黄老道,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古代有黄老学说,黄老思想,这是一种哲学流派,也是一种治国思想,与宗教不沾边。把一些黄老学派的思想家当做神灵来崇拜,那是后世道教徒干的事,与黄老思想家无关。所以,黄老道是不存在的概念。
现在我们通常把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和太平清领道看作是最早的道教。
五斗米教,东汉末年由张修在汉中创建,后张鲁杀张修,夺取了教权,并编造出张鲁家祖孙三代的“三张”传说即张陵、张衡、张鲁三代创教的神话。后世尊张陵称“张道陵”树立起张天师的教主形象。“张修的前期五斗米道是下层民众的宗教,性质同于太平道;张鲁的后期五斗米道,不再有反叛朝廷的行为,其性质已变为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的思想工具,主要表现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又因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固后人称为五斗米道。后来号称“系师”的张鲁,投降曹魏,被拜为镇南将军,得封万户侯,然而其在汉中曾施行的政教合一与相应的天师道组织也从此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至于张鲁与后世谣传的第四代迁居江西龙虎山的张盛的亲源关系已无考。
关于张修,其生年不详。根据《典略》说法,他的活动年代应该是晚于张陵,与骆曜、张角同时代。《后汉书·灵帝纪》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秋七月,巴郡妖巫张修反,寇郡县。”〈注〉引刘艾《纪》曰:“时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熹平中(公元172-177年),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公元178-183年),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后世把张盛这一派继承于五斗米教的道教派别称之为“天师道”、“正一道”。正一道是很具世俗化的教派,食婚娶妻,不拒绝一切世俗享受。
太平清领道,创教者张角,也就是黄巾起义的领导者。黄巾起义的天下三十六方同时起兵至今是一个谜,这是一个具有非凡组织能力的教派。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自从黄巾军失败以后,太平道在中原一蹶不振。再过十余年,最初传授《太平青领书》的人于吉又出现于吴(江苏吴县)、会(浙江会稽县)等地方,仍旧以符水治愈,吸引了许多徒众,并且博得孙策手下诸将士的信仰,因此触动孙策之怒,惨遭杀害。太平道后来遂无复兴的机会。
太平道以符箓治病为主要活动方式。后世太平道没有传承,但是符箓神通却成了后世道教徒常见的神通。
总之,早期道教的传承关系的脉络并不是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