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研究5
(2016-12-29 08:01:11)
标签:
文化泰伯庙送别文化消亡 |
分类: 学术争鸣 |
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研究5
我楚狂人
五、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的消亡
今天,泰伯庙送别似乎离开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那么泰伯庙送别这一文化现象是什么时候消亡的呢?我们难以查考,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一首清代的泰伯庙送别诗。我们只见到一首泰伯庙接官的官样文章。这就是下面这一篇:
巡抚汤公下车之日即谒泰伯庙因赋
【清】李贶
庙向金阊道,门连至德桥。一身开泽国,千载祀熙朝。
老树寒风响,灵帷细雨飘。汤公能厉俗,首谒示清标。
(《百城烟水》卷二)
清代前期著名的廉吏汤斌,身后被尊为苏州城隍,汤城隍的神像至今在东山轩辕宫还可以见得到。这位汤巡抚有一个故事众所周知,那就是在江南“毁淫祀”,各种非正统的庙宇尽被禁毁,独保护泰伯庙和季札庙。汤斌的“毁淫祀”是学的唐代名臣狄仁杰的样子,连路数也一致。这是江南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大规模“毁淫祀”的官方行为,影响极为深广。而泰伯庙、季札庙独被保护,就愈显突出。从上面的这首诗看来,至少汤斌时代泰伯庙还是热闹的。
苏州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现泰伯庙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清代建筑。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等石刻。东西两庑各三间,壁嵌泰伯及诸先世画像刻石,镌于光绪二年。
那么,从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判定,有清一代,泰伯庙是鼎盛的。但是,为什么再不见送别文字了呢?是不是清代的泰伯庙官方色彩太浓了,不适宜文人雅集?还是干脆官方不让这庄严的殿堂再作为文人雅集的场所了?待考。我认为这些猜想是有道理的,康熙乾隆的褒奖把泰伯庙进一步神圣化了。而这样神圣的场所是不适合继续让文人墨客随意风骚的。
总之,泰伯庙送别这一文化现象自唐代延续到明代,到清代中断了。中断了就很难延续。
近几十年,泰伯庙荒废,曾经成为菜市场。我们这代人,从小见到的泰伯庙就是菜市场。所以泰伯庙送别这一文化现象确实离开我们已经很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