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研究3

(2016-12-27 08:26:54)
标签:

文化

泰伯庙

送别文化

现象分析

分类: 学术争鸣

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研究3

我楚狂人

三、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分析

苏州的泰伯庙始建于东汉。史料记载东汉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糜豹创建了苏州泰伯庙。此庙在“阊门以西”,具体地址大约在今天的广济桥、上津桥南侧,近时拆掉的三乐湾一带。五代时由吴越国钱氏移庙至今址,即阊门内下塘街,以避战火。这样,就从“阊门以西”搬到了“阊门以东”。我读古人诗,常常发现古人的方位感有时并不精确,这里也有发生。如诗圣杜甫的《壮游》“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就是一例。唐代的泰伯庙应该在阊门西,精确讲是西偏南,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北”。

(一)历史意义

我们见到的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到泰伯庙送别的是唐代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该诗收入《全唐诗》。刘景复其人的生平事迹和生卒年无可查考,只知道他是流寓苏州的一位进士。唐代的进士是稀罕物,不像后世,一榜录取一百多进士,唐代进士一榜只有二三十人,极难考中,所以有“四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说法。四十岁考取进士还算是年轻有为的。所以,刘景复在当时也算是高级人才了。刘景复的这首诗是夹在一篇传奇小说中间的。这是唐人传奇的典型样式:醉酒——梦中遇仙——赋诗——梦回。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刘景复应该是中唐时期的人,具体说应该是安史之乱以后,战乱还没有平息而避乱吴中的。诗歌云:“……我闻天十年前,梁州未作西戎窟。歌妙舞扬升平,不省烟尘遽蓬㝠。太平之末兵戈兴,汗血奔腾恣唐突。宗未到万里桥,东洛西京一时没。海内臣民皆鼎沸,饮恨吞声空咽嗢。时看明月望青天,怨气冲星成彗孛。国门之西八九镇,髙城深垒闭闲卒。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宁复䘏。……”描绘的就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样,刘景复的生活年代就可以大致界定了。

就在刘景复地这一片传奇小说中,作者写道:有进士刘景复送客之金陵,置酒于庙东通波馆……”点明了泰伯庙送别这样一个事实。

(二)社会原因

那么,何以泰伯庙成了苏州士大夫送别的场所呢?有一位老朋友认为,问题很简单,就因为泰伯庙邻近河道,便于放舟远行。初以为很有道理,细想说不通。试想苏州是水城,何处不亲水,何必泰伯庙?再说唐代京杭大运河已经沟通,苏州的长亭就在城西十里的大运河之畔,不是更便于放舟远行吗?士大夫送别独选泰伯庙,必然有不可替代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以为,其根本原因,是苏州人对泰伯这个吴地之主的认同感。泰伯实开勾吴,吴地是从泰伯开始脱离蒙昧状态的。不管王朝更迭,吴地的主人始终被认为是泰伯。这就是为什么刘景复梦中见到的泰伯神灵是“紫衣王者”的原因,这也就是从东汉糜豹建庙以来一直延续到明清的春季隆重祭祀泰伯的原因。刘景复的传奇生动地记载了春祭泰伯的场面:“泰伯祠在阊门之西。每春,市人相率牲醴,多善马彩舆羙女以献。饰以金银,复以轻绡。画侍婢捧胡琴以从,其貌胜于旧绘者名之为胜儿。盖他献者无以为匹也。女巫方舞,……”而这个“胜儿”的习俗,至少到元末明初还在。(元)宋《胡琴婢胜儿》云:

俗祈恩泰伯祠,争舆马献新竒。文王三周天下,翻爱胡琴宠胜儿。(《吴郡文粹续集》卷四十六引《啽呓集》)

正因为如此,在泰伯庙送别,这是向地主告别,倪元镇辈是也;在泰伯庙接风,这是客人拜见地主,汤斌辈是也。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迎送场合就有了祭祀泰伯这一重要仪式了。我以为这就是泰伯庙送别这一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就这一原因,泰伯庙是不可替代的。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