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研究1

(2016-12-25 09:00:30)
标签:

文化

泰伯庙

送别文化

考证

分类: 学术争鸣

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研究1

我楚狂人

2014年下半年,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邀我参加《泰伯诗咏赏析》的工作,欣然从之。一来,这是我喜欢的工作;二来,正可以借此梳理一下对苏州历史源头的认识,虽然在搞《苏州历史名贤》这部丛书时整理过一些;三来,正可借此检验一下我病后恢复的情况。如果这样一本小书也做不下来,真是废人一个了。所幸,工作下来并不觉得很累。更庆幸的是大有收获。首先是历来学术界有关泰伯的一些疑问自以为已经解决了。我把这些认识写成了一篇将近8千字的论文《泰伯考》,准备在《传统文化研究》上发表,以就教于方家。另外的就是发现了泰伯庙曾经是苏州士大夫送别的场所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本文拟就这一点发表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抛砖引玉而已。

一、中国的送别文学和送别习俗概述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出门,特别是出远门就成了重大的人生事件,值得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送别文学。而这些送别文学,又给我们留下了了解古人送别的习俗的线索。

说起来,中国的送别文学由来已久,学术界以为最早的送别诗出现在《诗经》时代,《诗经》中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引用如下: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诗有人以为卫庄姜送归妾陈女戴妫也有人认为是卫君送妹的。我们这里先不管这些考证,只知道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是一首早期的送别诗。

《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秦康公送舅氏晋文公重耳回国就国君之位的送别诗。从这两首诗来看,《诗经》时代已经普遍流行送别赠诗了。

此后的年代,著名的送别文学层出不穷,略举数例,如脍炙人口的有战国时期的《易水歌》、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赠汪伦》、《菩萨蛮》、《忆秦娥》、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送别已经成了古代文学的热门题材。

那么我们从这些文学作品中看到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看下来,主要有两大要素,那就是诗和酒。文人雅士送别,必有诗。留者赠行者,称为“送别”;行者赠留者,称为“留别”;途中相逢又分别,称为“赠别”。这些区别,一般诗题上就能分清楚。这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就是酒,离别喝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就是送别场面,就喝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柳永的《雨霖铃》说“都门帐饮无绪”。虽说这不是开心的酒,还是得喝。

送别的场所呢?有些就是船上,古人出远门多坐船。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在船上。更多的是长亭,于是长亭也就成了送别的代名词。李白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写来缠绵悱恻,李叔同的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叫人柔肠百转。但是也有特殊场合的,如长安的灞桥。李白说“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还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柳”者,“留”也。以示留恋之意。

这就是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大概。了解这些,我们可以对比着研究苏州泰伯庙送别文化现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