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怜幽草涧边生——读《幽草集》

标签:
幽草集李淦华老师诗作文化 |
分类: 生活随想 |
独怜幽草涧边生
——读《幽草集》
我楚狂人
案头有一本《幽草集》,阅读再三,这是老朋友苏州中学李淦华老师的诗集,旧体诗集。
说李淦华老师是我的老朋友,这是我高攀了,一者,李老师长我七岁,又是文革前的大学生,论资历是我的师长辈;二者,李老师执教名校,又是早期的特级教师,折节下交之时我刚从昆山调回苏州,籍籍无名。我们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次市里集中阅卷时认识的,倾盖如故。后来他到我寄寓的乔司空巷蜗居,谈兴甚豪。再后来就是李老师介绍我参加了江苏省写作学会的活动,年年春天去南京开理事会,秋天到各轮流坐庄的学校开年会,这一来一去就是十多年。李老师虽是老资格特级教师,却一贯低调,不喜稠人广众之间高谈阔论,然每一发言,必有发人深省处。
李老师长于写作教学,教育拨乱反正之初就有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专著正式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学教师中实为凤毛麟角。
李淦华老师自幼醉心诗作,在学生时代即头角峥嵘,为座师赏识。何况李老师身材修伟,面容俊朗,向有才子之目。李老师的诗作,不事雕饰,一派天然,随性而发,不作无病呻咛。日积月累,不觉盈匣,于是退休后结成一集,自名《幽草集》。涧边幽草,自有赏者赏之,不刻意求得人前风光,恰如李老师一贯风骨。
李老师是宜兴人,宜兴是教师之乡。苏南向有“没有宜兴人不成学校”的说法。李老师的老家实际上离开常州更近。当年交通不便,李老师自家乡出入,多从班轮,到常州转车。那一年在常州年会,与李老师漫步天宁寺。李老师慨然说,算来从常州匆匆出行求学,不觉五十年了。此话至今又是十多年了。人生易老,然涧边幽草岁岁枯荣,来年又春。
我爱读诗,然性不喜格律,无多作,实在不是做诗人的料子。李老师是诗人,我愿他有更多诗作。期盼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