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在诗外——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后记
(2016-12-17 08:04:28)
标签:
教育写作教学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后记功夫在诗外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工夫在诗外
——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后记
我楚狂人
我潜心研究中学生写作教学垂数十年,最服膺的一句话就是“工夫在诗外”。
“工夫在诗外”,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示子遹》中的一句。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
其实不仅仅写诗,一切写作活动都是这样。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寻章摘句老雕虫”,这是用的汉代辞赋名家杨雄的《法言》的典故,后人遂成这样的名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看来,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的所谓写作教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真正的学习写作应该跳出寻章摘句,到生活中去学习。
但是,现在的学生被分数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生活圈子狭窄得可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们今天的教育大环境就是这样,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能左右的。既如此,我们还得为我们的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即使不能走出校门,也要让学生知道,单靠寻章摘句是学不好写作了。
记得那一年在盐城参加省写作学会的学术年会,有一位大学写作学教授曾经很诗意地说道,要让写作成为一种生命状态。这话让人很感动。我退休之后,就是靠着不断地写着小文章,与外部世界交流着,生病之后更是这样。我真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我还是这样看,写作不是老师能教得会的,而是自己写会的。只有不断写,才能逐步写好。写作教学的第一要着是学生愿意写,自己找东西写,渴望写好,这样才有希望。至于写作技巧这是应对考试的,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教学。但是我们学生需要考分来证明自己,我们老师也需要考分来证明自己,这才让我们重视考前的训练。但是这依旧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
大雨是这样真切地希望她的学生真的学会写作,而不是仅仅学会考场作文。那就在作文之外去寻找作文的真谛吧。“工夫在诗外”,就是这样。
我愿大雨和她的学生都能享受写作的乐趣。
大雨学生的作文:
佛说放下
陈鸿宇
1佛语里六字箴言道:“看破,放下,自在。”
2简单六字,由古至今点醒了多少人我未可知。但我或许可以略解个中滋味。
3“看破”,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人之一世不说会尽尝此八苦,但陷入此中的亦不可胜数。有人执著于生命苦短,不放下贪婪的执念,有人深陷于离别之苦,不放下无谓的夺取,有人偏执于怨憎之恨,不放下泛灰的前尘,最终徒是求不得,放不下而已。这些浮世之人皆是未参透“看破”二字。看破是一段心旅,在学着看破时,你就不由自主地放下了一些执念,放下使你的心境沉淀后变得澄静淡泊,使你的生命变得简单有趣。
4“放下”,此又是一境。“看破”使人生简单轻松,而“放下”才能真正解开你的心结。“看破”中的放下是知道结局的放下,而此境中的,是人内心之中主动产生的放下。当一个人能自主地放下追名逐利的执念,放下人前人后的荣耀,放下眼前既得的利益,那么他才不会心有不甘,而是会发自内心地度过来之不易的余年。“放下”,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化境。
5“放下”固然很好,但是“不放下”更难。“自在”此境,才是二者的结合,是人生的高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开,秋至叶飘零。佛之境界不像老庄,它不主张无为,也不赞成一切听天由命。佛追求的是自然,是自我,是自在。当你能够正确地放下,不放下时,那么你就拥有了“自在”的境界。“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放下贪婪的执念,达“空”“淡”之境,不放下君子气节,若竹若壮,这样的作为才是自然自我的生存之道。“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放下,是“自在”;“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是放下,是“自在”。人生于俗世,却不应甘于变俗,守住不放下之物,痛快放下无用之功,不流于表面,追求内心的澄澈,这才是最“自在”的活法。
6看破,放下,自在。佛说放下,给予你自由,也给予了他人自由。
勇于放下
殷梦婷
1毕淑敏说过一句话:“执着是人之本性,而放下却是人之智慧。”然而,放下之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总有人会被万千的诱惑所迷惑。在非洲,当地的土著人会用一种奇特的方法狩猎猩猩。他们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子中放下猩猩爱吃的坚果,当嘴馋的猩猩难以抵挡坚果的诱惑而将爪子伸进木盒口时,就难以把爪子拿出来了。但其实只要放开那个大坚果,它们就可以逃脱了。人们觉得猩猩十分愚蠢,为了一点点利益连命都失去了,但其实人也总是会犯这样的错误。
2当一个执着地想要一件不属于他的东西时,往往会付出比拥有它更大的
3而真正做到放下名利,回归纯真生活的却少之又少。大诗人陶渊明放下了功名利禄,返璞归真,正如他的字一般,“潜”。陶潜,潜隐在山林之中,不受世间凡物的打扰,成就了他一生中辉煌的田园诗时代。正如他诗中所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下的是功名利禄,追求的是这一种超然物外的清悠生活。虽然他放弃了许多世人所追求的东西,却获得了更多。
4但是勇于放下并不意味放下所有。人必定该有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拥有自己内心中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人才能有目标地不断前进。放下并不意味着无所约束,无所保留地放下。一个人的尊严、自信、善良、诚信,这种种的美好品质,无论在何时,都应该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遇到挫折时,我们该放下负面的情绪,更要勇于迎接挑战。面对选择,放下踌躇,勇敢选择。
5放下并不等于失去。也许放下的同时,会收获更多。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勇于放下,无论是利益、金钱,还是多么有诱惑的事物,放下,只是为了拥有更多。
放下是一种宽容
沈正怡
11944年冬天,两万德国战俘排成纵队从莫斯科大街上穿过,所有马路上挤满了人。一位年老的妇女走近了他们。她是想哭诉她所受到的痛苦吗?而实际上,她将一块黑面包放进了一位瘦弱的俘虏的衣袋。于是,整个氛围都改变了。他们不再是令人痛恨的敌人,而是一群同样受苦于战争的可怜人。
2他们不仅仅在敌人的衣袋中放下了面包,同时在自己心中放下了仇恨,在被战争残害的土地上放下了渴望和平的种。因此,敌人变成了人,仇恨和敌意为成了和平的希望。既宽容了他人,也宽容了自己,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灿烂。
3由此可见,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时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比不放下时更有意义。但是放下什么决定了得到什么。如今越来越多轻易的“放下”或威胁着我们所期望的诚信健康的社会。
4从几年前的毒奶粉、地沟油,到这两年的疫苗事件和假牛肉等,无一不是让人心中惊悚的,有些甚至成为中国市场上的普遍现象。为了谋取暴利,一些商贩放下了诚信和责任,“宽容”了自己的错误,危害了他人的身体健康,除了自己,其他漠不关心。这不是人性的救赎,而是人性的缺失。从长远来看,他们的行为危害了整个社会,无论他们如何逃避,都无法幸免。这种“放下”不是智慧,而是小人的短浅,愚者的自得。同样的,它也不是宽容,无非是现世的掩耳盗铃罢了。
5放下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三思而后行,为自己,也为整个社会而考虑放下所能带来的价值。这样的放下才能拥有自身的意义,才能使大家获得宽容和救赎。
放下了,便自在了
许智瑜
1我的心里总充满了纠结,我追求幸福,可觉得幸福总在前方。很多东西,在未得到时想象,而得到后,却又觉得无味。常常深陷自我矛盾中,无法自拔。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厮杀,自己折磨自己。不想要的偏要来,而想要的,却总也得不到。
2幸福的实质,便是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人,总是在追求的路上,在修行的路上,更在轮回的路上。总会有人问幸福在哪里,其实它就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当你不再为这些而苦恼时,便就成为了最幸福的人了。幸福是什么?放下!一切都放下,就能成为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3喝茶的动作,就是拿起和放下。人生,其实也是拿起和放下。拿起,是为了放下;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茶杯里的水,水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茶杯,无论金银贵重,仅仅只能是装水用的容器。我们是在喝水里得到幸福,而不是拿着茶杯享受幸福。
4有多少放下,就会有多少得到。舍得舍得,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得到一些东西,必定会失去一些东西。多与少,得与失,只是心底的幻觉。凡是对立,也都是统一的。它们无法被分离,只能用来忘记,不起分别之心了,便也就解脱了。
5佛法叫人放下,但是放下之后,更要能够提得起。佛法又叫人提起,但是提起之后,还要能够放得下。就是因为放不下,人永远负重、辛苦。当提起时,提得起,当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