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鱼与授渔——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之八
(2016-12-12 08:24:52)
标签:
教育写作教学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授鱼与授渔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授鱼与授渔
——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之八
我楚狂人
大雨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古人的话,虽说已经搞不清版权所属,但是历来归入道家学说。
我对大雨此说深以为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是说送给别人一条鱼,不如教给别人捉鱼的本领。送一条鱼只能解决一时的口腹之患,而教会捉鱼则能在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很有道理。
人总得自己站起来,不能总让人搀着扶着。写作也如此,文章总得自己写,自己会写文章才能一辈子写下去。谁能靠老师过一辈子?
就写作而言,何谓“授鱼”?“授鱼”就是说这篇文章怎么写,那篇文章怎么写。其实“下水作文”就是“授鱼”之一例。下围棋的同好者知道“千古不同局”,学中医的知道“病万变药也万变”。写文章也如此,教会写一篇两篇文章没有用,遇到其他问题就茫然不知所对了。所以“授鱼”不能解决写作的问题。
何谓“授渔”?那就是教会自己写作。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写作基础之后,我们可以加以点拨,这类文章怎么写,那类文章怎么写,让学生有所悟。古人说,举一隅而三隅反,又说,触类旁通。这就是“授渔”的效果。
实际上,“授鱼”是属于“器”的层面,“授渔”则是“道”的层面。
但是,一说到“授渔”,有些老师又会回到“文章作法”之类的老路上去了,这是要不得的。所谓“授渔”,就写作教学而言,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提炼,自己谋篇布局。“鱼”是自己捉的。这才是“授鱼”。
大雨笃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深得我心。我愿大雨的学生都能自己捉鱼,捉鲜活的鱼。
大雨学生的作文:
7富贵与贫穷(蒋轶文)
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的人,也看过很多浑身珠光宝气可是脸上没有笑容的人。前者的不开心是因为穷,而后者的不开心是因为富。
物质上的贫富的差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缩小,是可以共同富裕的。可是,精神上贫富的差距,却是他人没有办法帮的。“钱包里鼓鼓的,可能等于一贫如洗。”这是一种悲哀。你挥金如土,可你不一定快乐,因为你缺少快乐的源泉——精神财富。古时候那些文人,很多都是一生清贫。杜甫因为替官伶求情而被罢免,颠沛流离,但他不后悔自己的决定;陶渊明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在做了八十天的彭泽县令后,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他们这些人都是淡泊明志的典范。虽然身无长物,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文化王国里得到充实,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物质上的差别,而是在于内心世界的强大和充实。自己不知道如何创造价值,不知道自身价值的可贵,那么,你终将变得廉价,被身边的人遗忘。安徒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从小住在一间简陋的阁楼里。虽然他物质上贫穷,可他却能把贫穷写进童话,他的童话,充满了对穷人的同情,对富人的讽刺,他挖掘到了灵魂的金子。
穷的人在一心追求财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这些挫折会一点点地吞噬他们本来干净纯洁的心。他们为了权利与金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置家人和朋友于不顾。他们的良心道德已被利欲占有,他们没有了精神,没有了追求,没有了目标,他们无所不为,终于获得了想要的物质生活,可是,他们却也穷得只剩下了物质的外壳。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当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份大跌了。
8给精神土壤施肥(欧阳雪婷)
所谓生存之道那便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化贫穷为富有,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卢梭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天生的缺陷,命运的不济,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土壤的贫瘠。苏轼,词坛名家,在仕途上大起大落,谪居黄州,仕途上再无前景可言。但他用文笔来挥洒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并没有自暴自弃。那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让后世人无限叹服。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如今虽无功名利禄,却换来了荣辱浮沉如烟云的潇洒与旷达,这才是真正让人值得珍惜的财富。
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孑然于宦海之外。道出“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祸福得丧,付与造物。”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
夜游赤壁,旷达的胸怀使他随缘自适,投身于自然的怀抱。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自然之真谛,放歌慨叹,咏出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黄州突围,走向文学巅峰。
他失去了表面的权势与浮华,可他得到了精神的厚实,也让我们可以永远沉浸在千古杰作中获得精神充实。
精神生活是上帝赐予每一个人的后花园,你给它播什么种,它就留给你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肥沃的土壤是收获丰收的充分条件,肥沃的土壤需要优良的肥料作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精神土壤多施肥,多浇水,充实自己便是最好的肥料,让自己的精神土壤多点肥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