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姑苏伽蓝记后记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后记包容 |
分类: 苏州夜话 |
包容是中国文化的个性
——姑苏伽蓝记后记
我楚狂人
在整理《姑苏伽蓝记》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唯佛教独盛?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而且唐宋两大朝都把道教钦定为国教,但是就是没有佛教兴盛。唐武宗灭佛、周世宗灭佛、太平天国灭佛,佛教越灭越兴盛。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仪轨严密,组织有序,但是还是压不倒讲究“随缘”的佛教。这是为什么?
也许有人以为佛教的兴盛与梁武帝、武则天、元清两代少数民族皇室的佞佛有关,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根子似乎不在这里。
细究世界三大宗教,我发现,基督教、伊斯兰教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排他性。当年十字军东征,就是想用基督教文化征服世界,而默罕默德的理想也是伊斯兰教思想统治世界。历史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发生过大规模对“异教徒”的迫害,甚至屠杀。所以,今天的世界冲突,就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基督教价值观和伊斯兰教价值观的冲突。什么是所谓“普世价值观”,说白了就是基督教价值观。因为基督教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走在了前面,依靠抢先一步掠夺了世界的财富,不但硬实力占先,拳头硬;而且软实力也占先,把持话语权。于是基督教价值观就被美化成“普世价值观”。其实“普世价值观”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构物,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
我们今天只要看到那些笃信基督教的愚夫妇拉人家入教时对其他宗教的攻击和那些笃信伊斯兰教的信徒对教外人士的讳莫如深就可以体会着两大宗教的排他性。
而佛教则完全不同,佛教以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万物皆有佛性。我前面已经说过,在净土道场灵岩山的大殿壁画上说了这样的著名佛教故事:一个印度老人,已经百岁,一生不行善,晚年突然幡然悔悟,迦叶尊者以为为时已晚。但是世尊说,此人前身四万八千劫之前念过一声佛,就有佛性,不存在悔悟太晚的问题。这就是佛教的包容性,苏州地区众多被官方歧视的民间崇拜都能借佛寺存身就是明显的例子。真正的佛教徒不诋毁其他宗教,历史上佛教从来没有所谓“异教徒”的概念,因此也就不存在对“异教徒”的迫害。佛教的大戒之一是“戒嗔”,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中国文化的根本个性是包容,善于兼收并蓄,而不是排他。这就是具有同样特性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独盛的根本原因。我不知道我的说法对不对,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