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楚狂人
我楚狂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423
  • 关注人气:8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燃学生写作的火花——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之一

(2016-12-02 09:07:36)
标签:

教育

写作教学

大雨

学生作文

点燃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点燃学生写作的火花

——大雨和她的学生作文之一

我楚狂人

大雨问我,既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中学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那么又要老师怎么做呢?

我不假思索地说,点燃。

大雨问,何谓点燃?

我说,老师应该是一粒火种,写作的火种,点燃学生心中固有的写作之火。这火一烧起来,就会一发不可收。

这是我二十年前就产生的想法,我把它拿到了上世纪末的江苏省写作学会的学术年会上交流了。我以为,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有着表达的冲动,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压抑了自己的表达冲动。譬如怕被批评,譬如怕受清规戒律苛求,等等。我们的学生自学习写作以来有了太多的挫败感,于是自我保护地封闭了自己的写作冲动。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点燃。

点燃的方法并不千篇一律,因人而异,但是本质却是一个,那就是告诉学生,写作并不困难,你能写,你能写好,我欣赏你的写作。

我有过这样一个学生,很有思想,但是文字功底不怎样,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标点符号乱用。这样的学生,自然少不得一路挨语文老师的批评。我把这个学生的一篇习作拿出来,认真地改正了他的错别字、病句,重新给以标点,然后推荐到《苏州日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发表后,由于其想法新奇,被几家报刊转载,还获了奖。从此以后,这个学生爱上了写作,而且也有信心与自己的错别字、病句作斗争了。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大雨,大雨若有所悟。

大雨有大雨的办法,她是一个有想法的老师。果然,不久她的学生作文有了改观。学生愿意写作了。

大雨的学生作文: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

陆珠晗

中国人自古便追求含蓄、内敛之美,诗词曲赋中更是常见世间万物的身影。月,自古便象征着美好、团圆,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反复把玩而越发温润的和田籽料,从内而外透露出一种令人别样舒心的光泽。可古人不知,月亮的光是借来的。

一首《静夜思》,敲开了多少离家游子的心门,它没有李太白那一贯的轻盈洒脱,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霸气。有的,是一份真切,一份朴实。月光普照着大地,似乎天下所有游子都是她的孩子,月,无私地将她的光,给予每个人,就连诗仙,也收起了他平日的狂放不羁,依偎在“母亲”身边。月光如水,要穿越回去告诉李白有关月亮的真相,或许后世便不会有人再歌颂月亮之美。万事万物,切不可鲁莽点穿点破,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半明半昧,半梦半醉,这样的状态,刚刚好,给予自由,任其发展,便是最佳选择。

作为宋文坛集大成的人物,东坡居士更是给予月更深、更美的意蕴,“婵娟”已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可是,纵观苏轼一生,历乌台,屡遭贬,即使上天给这位北宋才子开了天大的玩笑,他仍随缘自适,早已超然脱俗。黑夜漫漫,却也有月光与你相伴,月光是借来的,那又何妨,照样可以指明前方的路。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起,月,就伴着人的衣食住行,就如同人的思想伴着人的一生,中国人自古便是幸运的,世人总能在孔庄二贤的思想哲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从而淡然面对自己将要来的路,月光给予人的,也是如此。

现代人似乎少有古人的即视感,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完全迷失自我,“还记得上次陪家人赏月是什么时候?”一句话,一石击起千层浪,引得无数人在朋友圈疯转,令人唏嘘不已。不少人感叹到:世界变了。当钱理群教授毫不客气地批判到国人精神的圣地——北大,正在走上官僚化、商业化的不归路,市侩主义、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的时候,当高智商的利已主义者横行于世的时候,却也还有“精神流浪汉”与“守望者”传承着那份鲜为人知的人文精神与情怀。如同月光,夜再黑暗,也依旧有一束光,会洒向大地。

月亮,其实会放光,因为月亮最初的光芒早已流进了人们的心里。

 

流年斑驳月婆娑

陈鸿宇

最近的月色越发地好了,地上一片白花花晶莹似玉的柔光。这样的景致在城市里愈发难见了,毕竟霓虹灯还是那么张扬地散着光辉,让天地间的一切都失了颜色。

我是欢喜这月光的,尤其爱那月色下水面粼粼的波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的诗写得真是一点不错,月华如水,仿佛能够与清潭融为一体,只温温盈盈地荡漾着,摇晃着,就直把人儿也摇醉在这美丽的月夜里去,似乎再也不愿醒来了。

在如此美妙的月色里,一切本应该圆满了。但我仍有我的缺憾。一是美景难见,二是好景不长。这狠心的流年,在我煎熬的时候使我不得解脱,在我所冀求的景色翩然而至后,却又使之匆匆而去!我抓不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机遇与美好,它们就这样从我的指间静静流过,只给我留下了记忆里的苦涩与惆怅,淡淡的,闷闷的,像心上一道浅浅的伤痕。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多希望流光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樱桃正红,芭蕉正绿的温柔永远包裹着我孤独的心,永远抚慰着我多感的灵魂。

月光婆娑地撒向了低矮的灌木,叶子绿莹莹地闪烁着,和着欢快的西风跳动起来,我忽然想起了远方的挚友,想起了她常说的话。每次情绪低落的时候,她总会对我说,不要埋怨时光,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岁月更迭,我慢慢地咀嚼这句话,渐渐地也就释怀了。虽然美景难见,好景不长,但焉知这些我错过的风景不是一种修行?焉知未明的前方不会绽放更美的繁花呢?流年斑驳月婆娑,山自青,水自流,时光只是静静地转动着。我们不能强求流年停滞,也不能挽留明月长驻,我们只能,自然地感悟一切,怀着一颗淡然的心,开也一世芬芳,一生嫣然。

不系光阴不怨月,我且看岁月安好,忽然花开。

 

何月不照人

陈佳静

月亮,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发光天体。但从古至今,它又承载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妻子对丈夫的挂念,对国仇家恨的悲痛,与友人离别时的一声长叹……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化成一斛酒。李白是一个极爱月的诗人,甚至待月如知己。可能他觉得月亮很像自己,永远无法在昼中发出光芒,只能待到深夜时分才能狂傲地炫耀皎皎月光。只是乾坤之中唯此一轮孤月,难免有一些孤寂。就如李白自己:仕途不得意,借笔挥墨抒愁绪。看似狂放无拘意,月下饮酒独叹息。或许李白内心并不是真正孤傲的,他只是借一身潇洒的情怀,掩盖彻骨的寂寞罢了。这首《月下独酌》便是证据之一。

一轮孤月照着千千万万人,但千千万万的人眼中,却有千千万万个月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在王建的眼中,是一枚牵着思念的线的风筝,正飞向远方的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在张九龄眼中,月是唯的也是最美的载体,传送着真挚的情感与期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更多人的眼里,月,是美好的愿望和象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何月不照人?也许现在的科技真的能让人到月亮上去一探究竟,但请不要告诉我真相。因为我更愿意相信那个有着广寒宫,嫦娥和玉兔的月亮;那个能与人为友的月亮;那个默默听人们倾诉着世间悲欢离合的月亮。

 

 

 

 

外祖母、外祖父

吕一苇

多希望我不惧光阴催急,无谓生命短长。

外祖母有幸,生于旧时富庶人家。虽历山河动荡,却也因乡村偏远,不曾遭受大的劫数。她这一生,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平淡朴素,幸福安乐。每逢喝茶吃点心时,总爱听外祖母说起她的童年,那些在庭园里荡秋千,于深山之中采蘑菇的欢乐时光。以及后来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后来嫁作人妇,坐在葡萄架下缝制衣衫的日子。

她两鬓白发,长满皱纹的额,模糊了我对过往的影像。一个秀美如兰的女子,就这样随着光阴,行至苍凉暮年。而有一天,我的母亲,和我都将步她的后尘,被时间追赶,走向人生垂暮。

那年南国的冬天特别冷,纷飞大雪下了几天。外祖母和我围着一个大铜炉取暖,火炉里炙烤的红薯和鸡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外祖父则在一旁自斟自饮,不时对我们传达着瑞雪兆丰年的喜讯。外祖母感叹光阴珍贵如金,外祖父说岁月仓促如水。那时不解,为何乡村平凡的农夫村妇,竟可以道出如此诗意深刻的话语。此番阅历,大概也就是光阴给予最厚实的馈赠吧。

几年后,外祖父喝完那坛他深藏多年的老酒,在一个大雪纷扬之夜离去。离去之前,他饱受病痛的折磨,老泪纵横地喊着:“妈妈……妈妈……痛。”我不知道,上苍这样的安排是残忍还是慈悲。生命中有许多劫难,躲得过是福,躲不过是祸。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十多年了,外祖母守着过往残缺的回忆,孤独地活着。她时常教导我,人要学会遗忘,才可以活得轻松。但失去至亲的锥心之痛,于她却是永难磨灭的。我亦谎骗她,说人死去会有灵魂,有一天,她和外祖父一定可以天上重逢。而我知道,随着外祖母日渐苍老的容颜,他们相会之时,不再遥远。

近来,我总是恍惚地闻到浓香馥郁的酒香,是只有外祖父才能酿出的好酒,闻之则醉。我一直以为人是在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而那坛老酒,依然深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