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1986届学生毕业三十周年随感之二

(2016-10-05 07:30:24)
标签:

教育

1986届聚会

点滴回忆

分类: 生活随想

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

——1986届学生毕业三十周年随感之二

我楚狂人

汽车停在锦溪大酒店的门口,然后我们循着木栈桥步向水上餐厅。这是名副其实的水上餐厅,两层楼房就建在荷花池上,大立面的玻璃窗与水面映衬,有几分玲珑剔透之感。曲折的木栈桥周侧全是荷花,可以想见荷花盛开时这里一定很美很美的。可惜现在花事已过。

学生们迎到栈桥上,于是照相合影,寒暄问候。初见大多叫不出名字,一交谈当年的样子跃然眼前。

三十年时光,把青涩的少年打磨成成熟的中年。

依旧是文科班的周向军在张罗,如同二十周年聚会一样。依旧是快快乐乐的杨八妹在周旋,笑颜如花。眼前的容颜渐渐化成学生们当年的模样。

三十年前,昆山很穷,“昆山之路”刚刚起步。三十年前陈墓更穷,人们还在艰难度日。当年我们部分住校教师与男同学是同一幢宿舍楼,在学校操场的南端,十眼桥的北堍西侧。这是一幢二层楼,原先是一排平房教室,北向;后来加了一层,改为南向。楼前有院子,南面围墙上开了一扇门,通河埠;门内有一口井,水泥井台,这就是学生的生活水源。井的西面靠着围墙有一间小屋,这是我们单身教师的公用厨房,这里有一个自来水龙头,但是供教师尚紧张,根本无法给学生用。学生喝开水要拿着热水瓶到校外的小桥边老虎灶去打,用水基本就是井水,甚至是门口的河水,刷牙洗脸洗衣服,夏天冲凉,都是这样。就是我们男教师也在河边或者井台冲凉。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觉得很遥远了?

女同学宿舍在操场北端,与我们隔了一个操场,而用井水还得到南面来。毕竟只有这一口井。

这样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我1990年离开陈墓。

学生们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家庭不富裕,大多带菜,一个大号的搪瓷杯子,吃几天。在食堂里只买一个2分钱的青菜汤。一杯子菜吃完了回家拿,或者托人带信,家里人送来。食堂里的荤菜基本上每天不变样,柴扎红烧肉,12一块,学生基本不买。超强的学习任务,就这样的营养,磨练了学生们的意志,也成了他们日后走向成功的财富。这样的学习生活,今天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晚上蒋志雄同学低血糖,我要紧到许峰老师位于楼梯下的厨房间要来了白糖,泡了一杯糖开水,这才缓解了。我要同舍的张小红同学多多关注,蒋志雄上厕所一定要跟着。这事让我一夜无眠。

十眼桥头的宿舍楼前些年已经推倒,连同我们旧日的操场一起开发了房地产。那口水井还在吗?

看着水上餐厅满桌吃不了的丰盛佳肴,我想到的却是学生当年带菜的大号搪瓷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